“我們祖輩都是牧民,養牛、養羊是我們家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我依舊在養牛?!备拭C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拉仁關鄉勞爾都良種牦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勞爾都合作社”)負責人貢保勒知說,這一輩子干好養牛一件事,在他看來,已經很“牛”了。
甘南地處中國西部地區,甘肅西南部,這里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甘南碌曲縣總面積達5298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占總面積的92.37%。這里是甘肅省重要的牧業生產基地。
雖然貢保勒知家世代都養牛羊,但是方法卻大不相同。
“以前我們家不僅養牛、養羊,還養馬?!必暠@罩f,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是他的父母,除了放牧,還要照顧老人和年幼的自己。雖然只靠放牧賺不了多少錢,但是牛羊是牧民的“命根子”,不可能放棄。
如何借助牛羊把日子過得富起來,是貢保勒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20年之前,他遠赴內蒙古、新疆、四川等地自費開展調研,并結合家鄉的實際情況,思考致富方法。2021年,為了將豐富的畜種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碌曲縣提出“十戶聯產”生產模式。
貢保勒知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開始研究這種模式,并結合之前調研,他毫不猶豫當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和周邊的另外6戶農牧民,聯合成立勞爾都合作社。
圖為甘南州碌曲縣拉仁關鄉勞爾都良種牦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的牦牛。(資料圖) 貢保勒知 攝
碌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世忠介紹說,以勞爾都合作社為例,“十戶聯產”生產模式是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7戶農牧民吸納到一起,在合作社社員的草場、牦牛等生產資料100%入股的基礎上,每戶固定2名壯勞力在合作社常年從事管理、放牧、飼草料和畜產品加工等工作,合作社剩余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
這種生產模式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除了放牧和外出務工的工資外,農牧民每年還會收到草場租賃費和年底分紅。
對于整個草原生態來說,“十戶聯產”生產模式也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承載量。以前,碌曲與全國許多牧區一樣,存在著牲畜超載的問題,人草畜矛盾長期束縛畜牧業發展。
“如今,碌曲縣依托‘十戶聯產’生產模式,不斷推動牦牛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學習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和養殖技術,促使合作社向規范化、科學化道路邁進,有助于草原生態修復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李世忠說。
除了貢保勒知專注做好“?!笔?,碌曲縣洮源牧場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玉君也是如此。
張玉君是碌曲縣西倉鎮團結村村民,以前在家鄉放牧,后來去外地務工,從事的也是和“?!庇嘘P的餐飲產業。如今,他回到碌曲,帶領當地的農牧民一起做“?!笔隆?/p>
“南方人喜歡吃牛排,在外務工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把我們碌曲的牦牛肉做成中高端產品銷往南方。”張玉君說,基于此,他們公司按照國家出口肉類加工企業的標準進行設計建設,采用國內工藝先進、環保的肉類加工生產流水線,高標準配置屠宰、精分割生產線,提高牛羊肉生產、加工、保鮮、配送的整體質量。
10月31日,走進碌曲縣洮源牧場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一派繁忙景象。圖為工人在對牦牛肉進行精細分割。九美旦增 攝
張玉君說,以前一頭牦牛只能賣七千元左右,現在經過科學養殖和精加工,一頭牦牛制成的產品可以賣一萬四千元左右。除了提高收入,該公司還解決周邊農牧民的就業問題。
碌曲縣委書記扎西才讓說,碌曲縣在養殖業方面,通過推行“十戶聯產”抱團發展模式,提升牦牛藏羊提質增效,改良牦牛藏羊品質,達到了縮短出欄周期,減少養殖成本,增加養殖戶收入的目的。此外,還不斷優化交易端,在投資3100萬元建成甘青川貢巴活畜交易市場的基礎上,今年投資400萬元建成了甘青川貢巴飼草料集散中心,進一步拓展甘南州外市場,提高碌曲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知名度。
扎西才讓表示,牦牛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從草原到餐桌”的多個要素和民眾增收的多個環節,扎實做好碌曲縣牦牛產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推進和均衡發展,對實現生態優化、綠色發展、實現牦牛產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