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農歷臘月二十四。
上午7點,天還未亮,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工程師李科和隊員童斌、李林蔚組成三人超前地質預報小隊,從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的駐地出發,驅車趕往90公里外的碌曲則岔隧道。按照設計方案,要求他們當天要對西成高鐵則岔隧道掌子面前方圍巖進行探查。
西成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蘭(西)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青海、甘肅、四川三省,正線全長836.5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其中,甘青段全長329.6公里,橋隧占比高達86.8%,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甘肅境內為183.5公里。
西成高鐵甘青段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川西高原過渡地緣帶,晝夜溫差大,相當一部分區域海拔超過3000米,沿線自然環境惡劣。
天空中飄著雪花,車外溫度已低至零下19攝氏度。沿著濕滑的道路,近兩個小時后,隊員們終于抵達則岔隧道洞口。
“隧道施工中經常會遇到斷裂帶、突泥涌水等突發狀況,我們的任務就是使用多種手段對隧道掘進前方開展探查,從各項數據中分析排查可能威脅安全施工的因素,因此也被稱為‘隧道醫生’。”李科笑著說道。
“這是地質羅盤,這是回彈儀,這是地質雷達測試儀……這臺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TSP603測試儀,可實現信號無線傳輸,大大提升現場作業效率,國內僅此1臺。”李科一邊搬儀器,一邊介紹。
隧道內燈火通明,建設者操作著裝載機、挖掘機、噴漿機等機械設備,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施工作業。
一到隧道施工的掌子面,隊員們就馬上投入到探查當中。
“普通情況下,我們只采用一種或兩種方式進行探查,但則岔隧道全長10.48公里,地層復雜、構造發育、巖溶強烈、地應力高,通過9條區域斷裂,地質條件極為復雜,是全線的高風險隧道,所以今天我們要采用‘地質素描法+地質雷達法+彈性波反射法(TSP)’進行綜合探測,確保結果準確無誤。”李科說。
童斌手持地質羅盤測量圍巖狀況;李林蔚則拿起回彈儀,在多個點位進行巖體強度測試;李科通過手電筒仔細鑒別圍巖巖性、結構構造以及滴滲水情況,綜合評價目前掌子面圍巖分級是否準確……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忙碌,隊員們完成了地質素描。
“從結果看,目前圍巖分級是準確的,可按現行的開挖工法和支護措施繼續施工。但掌子面前方的圍巖情況還需要通過彈性波反射法和地質雷達法進一步確定。”李科說。
這時,李林蔚手持高頻短脈沖電磁波發射天線,從掌子面左側向右緩慢平移,童斌則操控儀器主機,觀察電磁波數據采集情況,開始進行地質雷達探測。
“數據和地質素描基本一致。”反復測量后,隊員們得出結論。
另一邊,幾名施工人員手持風鉆,在巖體上鉆出一個個小孔,將雷管安裝到孔內,為開展TSP作業做準備。
TSP探測需要引爆微量炸藥,形成地震波。利用地震波的傳播特征,隊員們就能通過儀器探清前方地質條件。
上午10時20分,炸藥炸響,儀器屏幕上顯示出一道道地震波形。
“這些波形表示的是前方不同地質巖體對地震波的反射路徑和速度。”李科介紹,回到駐地后,將通過計算機數字建模反演進行分析,形成完整的風險提示報告。
完成TSP測試數據采集,洞外已是漫天大雪。
李科一行整理好設備,啟動車輛,向下一座隧道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