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走進半隱在繚繞云霧中的迭部縣益哇鎮扎尕那村,自然環境優美,游客絡繹不絕,這里是天津對口幫扶甘肅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
近年來,津甘不斷探索深化東西部協作“文旅+產業”的新路徑,對扎尕那進行旅游產業提升和基礎設施改善,服務招引云境野舍帳篷酒店等產業項目,投資額約1.88億元,助力扎尕那實現了從山鄉藏寨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的蝶變。
從渤海之濱到黃土高原,天津、甘肅并肩攜手走過了28個春秋。一批又一批的天津援甘干部跨越千里,扎根隴原,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地書寫“津”彩幫扶故事、培育“津”牌援甘成果,打造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津甘樣板”。
盡天津所能,幫甘肅所需。“十四五”以來,天津堅持責任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勁頭不松、熱情不退,立足防返貧幫扶、產業合作、勞務輸轉、消費幫扶、民族團結等多個領域,傾情推動《東西部協作協議》各項指標任務超額完成,持續助力甘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十四五”以來,天津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64億元,實施扶貧項目3624個,社會幫扶投入超過7億元,援派干部人才4100余人。
精兵強將顯擔當
“要迅速融入環境、融入群眾、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地干部群眾增進了解、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真正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與這片土地緊緊貼在一起。”
一開年,新一批援甘干部剛剛抵達甘肅,天津援甘前方指揮部總指揮、甘肅省政府副秘書長何繼飛就為大家“緊螺絲”。
天津市精準摸排結對地區人才缺口和現狀需求,分批選送政治過硬、經驗豐富的黨政干部和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專技人才扎根隴原,將天津優質醫療資源、先進科技理念、前沿教育水平,輸送到“富民興隴”的主戰場和最前沿。
“我應該到西部去,去做一些更具挑戰和更有意義的事情。”當接到選派援甘柔性專業技術人員的通知時,天津市東麗區干部李玉峰自告奮勇支援甘肅,奔赴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醫療幫扶。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參與保障甘肅省第五屆大學生運動會、組織制定傳染病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宣傳健康知識、開展義診,用實際行動為皋蘭縣人民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博,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在幫扶工作中躬身前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真諦,竭盡全力提升舟曲縣域內醫療服務水平。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原副校長胡熙瑩,從津沽大地到甘肅靖遠,克服重重困難,堅守在靖遠縣教育一線,用心用情帶隊伍、育學子,靖遠二中從校容校貌到辦學條件,從教師發展到學生成長都有了全面提升,得到了師生以及家長的充分肯定……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隴原大地上演:在醫療、教育和基層黨建等多個方面,天津市持續放大“組團式”“院包科”人才支援成果,對國家鄉村重點幫扶縣的8家醫院、23所中學實施“組團式”幫扶,幫助結對地區實現多項醫療技術突破,幫扶院校升學率大幅提升,復制推廣網格化、積分制等鄉村治理方式,助力結對地區鄉村建設提質增效。
近兩年來,服務保障2167名教師、醫生、鄉村治理專技人才開展支援工作,組織兩地舉辦鄉村振興干部專技人才培訓班1071期,培訓黨政干部和專技人才3.9萬人次。
精誠協作惠民生
慶陽市華池縣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是天津市北辰區的對口幫扶縣。
時下,走進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葫蘆河兩岸景色優美,河西岸統一規劃的農宅商鋪復合型居民安置小區,灰磚青瓦,干凈整齊。
說起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荔園堡的村民們滿口稱贊:“戶戶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出門就是硬化路,家家都有衛生廁所,污水廢物得到有效處理,環境變得更整潔……”
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讓津甘東西部協作從最初的“輸血”保底線發展向如今的“造血”帶活力轉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2023年,天津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6.12億元,其中10.28億元用于實施莊浪馬鈴薯、平涼紅牛、靜寧蘋果等455個產業項目,占資金總額的64%,形成了資金支持項目、項目關聯農戶、農戶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環。
天津市寶坻區圍繞天水市武山縣設施蔬菜、特色農產品種植、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加大新品種引進和先進技術應用力度,先后引進20多個新品種,推廣應用冷水魚發眼卵孵化技術等農業先進適用技術15項,解決企業技術需求23項,有力地助推了產業升級優化和企業創新發展。
天津市河東區積極創新幫扶模式,把金銀花產業作為慶陽市寧縣優化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導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科學規劃、集成保障、示范引領、靶向發力,走出了一條區域布局、融合發展、規模經營、全鏈推進的產業富民新路子。
“如何激活甘肅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我們全體援甘干部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天津援甘前指副總指揮、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福旺介紹,針對甘肅各地發展所需,天津市在鞏固提升已有91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基礎上,鼓勵結對地區繼續打造126個村,擦亮“東智西引”經驗推廣品牌,將天津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的經驗推廣到甘肅,共實施產業、生態、治理等各類項目224個,推動富民新村、荔園堡村等14個示范村入選甘肅省首批“和美鄉村”。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天津市結合東部優勢資源,與甘肅開展技能大師雙向交流、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推動“津甘技工”“寧遠建筑工”“鴛鴦玉雕師”“鎮原護工”等勞務品牌得到新提升;策劃“環縣養羊人”特色技能培訓和“雨露計劃+”行動,舉辦多項專場招聘活動,累計幫助甘肅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10.43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占8.58萬人。
2023年,天津市幫助甘肅援建、提升改造729個就業幫扶車間,帶動2.42萬名群眾增收。今年一季度,又繼續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就業幫扶活動,幫助結對地區實現就業2萬多人。
攜手振興后勁足
良好的協作發展,離不開津甘兩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兩地將東西部協作分別納入甘肅“三抓三促”行動和天津“十項行動”重要內容,攻堅克難、持續用力,全力推動協議項目落地實施和合作事項取得實效。
持續多年的兩地高層互訪,為津甘協作謀篇布章。每逢“津洽會”“蘭洽會”舉辦期間,兩地主要負責同志都會帶隊參加活動,為促進經貿合作鋪路搭橋。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天津市視災情為命令,第一時間捐贈價值2093.57萬元御寒物品、食品等救災物資,并組織4支藍天救援隊支援災區,幫助當地做好災后重建、群眾救助工作。
結合甘肅開展的優化營商環境行動,天津市動員31家園區管委會或企業開展園區共建,幫助甘肅建起10個年產值過億元的園區。其中,麥積區、榆中縣和寧縣共建產業園區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園。
天津市全力支持結對縣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2023年舉辦“津隴共振興”“津企進慶陽”等產業活動百余場,累計簽署合作項目193個,簽約金額達407.3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津隴共振興”被國家有關部門評價為“值得總結宣傳的典范和標志性的品牌”。
“十四五”以來,天津市不斷拓展津甘協作的廣度和深度,持續加強產業協作、市場協作、智力協作和社會協作,做大“產業鏈”、做強“品牌鏈”、做長“情誼鏈”,天津援甘前指引導東部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家參與“萬企興萬村”“民族團結一家親·百行百業交流行”等行動,啟動“津隴慈善情·助力鄉村振興”系列項目,連續三年建設300個“一家一站一室一屋”公益工程。
前不久,“醉美玉如意·感恩幫扶情”甘肅文化旅游(天津)推介會在天津成功舉辦。甘肅針對天津市場,以優惠讓利的合作方式,推出了多項文旅促銷優惠“大禮包”,吸引更多天津朋友走進甘肅、了解甘肅、暢游甘肅。
從海河之濱到黃河兩岸,深情相助的故事仍在繼續。眼下,遍布甘肅各地的協作項目正在穩步推進,津甘兩地干部之間的配合愈加默契,跨越山海的兄弟友情更加醇厚。新征程上,津甘東西部協作之路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