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高原上,疾風夾雜著雪花,旦正才讓起了個大早,把糌粑、水、應急包等物品裝入背包,向同德河北林場深處走去,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這些裝備可能平時用不上,但關鍵時候必須拿出來就能用、會用,可不能掉鏈子。”旦正才讓說,每天巡山至少10個小時,防火期遇到大風天,則是24小時值守。
42歲的旦正才讓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的一名護林員,2016年加入了護林員隊伍。作為一名森林守護者,他肩負著超過5000畝的管護任務,無論風霜雪雨,每天超越33公里的巡護已成為他的“家常便飯”。
“日常巡護時,除了要檢查林木病蟲害、記錄林木健康,巡查是否有非法進入林區盜獵等情況外,還要特別注意林下雜物如玻璃碎片,會因光線聚焦引起火情,尤其是冬春季,天干物燥更是不能大意。”旦正才讓說,“這一天下來,頭上冒著汗,手腳卻冷得哆嗦。”
8年的護林生涯早已讓他習慣了高海拔巡查和路途的艱辛。累了,就靠在樹下打個盹;餓了,掏出糌粑就著涼水吃幾口。古銅色的皮膚,是他護林8年的見證。
如今,在同德大地上有越來越多的“旦正才讓”,他們以炙熱之心守護著同德的綠水青山,用不知疲倦的腳步丈量著同德的山高水長。
同德縣近1/3的區域面積被列入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流經同德約207公里,其地處黃河上游關鍵水源涵養區,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源頭責任重大。
生態要地同德縣如何厚重書寫“綠色答卷”?近年來,同德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與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機遇,加快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做好黃河、濕地、山水、草原、林地“五篇文章”,建立退化草地植被恢復示范基地,構建高寒草甸生態退化綜合治理新模式。
生態環境一頭連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只有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才能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
走進同德縣巴溝鄉班多村,黃河從村子中穿流而過,干凈整潔的鄉村道路、紅瓦白墻的牧家新屋,一幅牧區宜居圖景躍然眼前。
班多村位于九曲黃河第二灣河岸,自然風光秀麗至極,加之宗日文化發祥地美譽的加持,這些年來,班多村鄉村旅游可謂是風生水起,吸引著許多省內外游客慕名而來。但以前的班多村卻不是這般光景。村民才保回憶:“以前,牛欄雜亂無章地搭建,房子是土坯房,牧戶家里都是旱廁,天氣熱的時候散發難聞的味道。”
2017年,班多村實施了高原美麗鄉村項目,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村里又修建了污水處理廠,還為每家每戶修建了水廁;同年,被列為鄉村振興示范點之后,班多村的發展思路愈發清晰。如今的班多村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村里不僅美起來,更富起來了。蝶變的班多村正是“兩山”理念的受益者和實踐者。
2023年10月28日,這一天對于同德而言意義非凡。當天,在生態環境部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同德縣被授予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項“國字號”殊榮讓同德更加篤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采訪結束,告別之時,抬眼望去,遠處的雪山連綿,草原就像一塊地毯,鋪向遠方,流水、湖泊、草甸、丹霞……這一切無不折射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