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化隆黃河岸。 化隆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供圖
圣泉灣美景。剛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供圖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拉脊山看日出、同寶山看青海湖、崗什卡登山和戶外徒步等火爆出圈。1月19日,本報記者邀請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張啟峰,省政協委員、青海省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成財,省人大代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負責人任臣義圍繞“推動經濟持續向上向好”為主題,共同暢談感受,展望未來,為生態旅游帶動下的青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記者:2024年,青海生態旅游成績斐然。積極構建 “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格局,青海湖景區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不僅完成了32項基礎提升項目,投資10億元建成環湖公路,還推出了多種特色旅游項目和服務。然而,在旅游旺季,部分景區仍面臨交通擁堵、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對此,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實現均衡發展,有何具體建議和措施?
張啟峰:隨著游客需求的不斷提高,只有不斷提升景區配套設施和服務質量,才能保持旅游經濟的持續增長。如剛察縣而言,近兩年剛察縣把生態旅游建設作為旅游發展的載體和基礎,持續推進生態觀景點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升改造,力爭將圣泉灣生態體驗區等三處景點打造成為3A級旅游景區,多點位打造文旅消費、牧家體驗、生態科普、寫生研學、夜間經濟等沉浸式生態體驗融合發展模式,使景區對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出來。同時,主動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特色觀光、文化體驗、生態休閑、戶外運動等功能的高原湖泊生態旅游勝地,重點推進哈爾蓋鎮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等四處特許經營點適度開展生態旅游或生態體驗。另外,充分發揮內生動力,加強青海湖環境整治,全面排查“吃住行游購娛醫”等旅游全要素的難點堵點問題,強化市場秩序綜合治理,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設施配套,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相信以后的剛察會越來越美。
楊成財:青海文旅產業鏈條長、就業機會多、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強大,是構建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部分。然而也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青海湖的油菜花田美不勝收,由藍天、白云、青海湖、油菜花和綠草地構成的多層次景觀,是青海最迷人的風景,游客的拍照打卡最愛。但在布局和景觀設計上缺乏整體性和科學性,建議做整體油菜花景區規劃,以國際視野、生態視野、文化視野,通過整合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文化旅游發展等規劃制定相應政策,理清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民生保障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政治生態引領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全面發展。同時,建議以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為核心,建設多條景觀廊道,連接東西南北四個不同主題景區,通過景觀廊道的設計,將油菜花田與青海湖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創新旅游產品,豐富游客體驗,增加游客停留時間,從而增加游客消費。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打造青海最靚麗的風景名片。
任臣義:作為一名鄉村旅游從業者,建議加大對A級景區配套設施尤其是景區停車場、觀光游步道、驛站的資源要素(土地)保障和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旅游主管部門加大對景區從業人員的外出培訓力度,“請進來,走出去”,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和服務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提升服務質量,使全省的生態旅游資源得到更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實現各景區的均衡發展,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記者:過去一年,青海隨著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游客數量不斷增加,那么,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生態旅游的品質和內涵,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生態旅游品牌,代表委員們有何良策?
張啟峰: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了“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的寶藏”的重大要求,剛察縣時刻牢記囑托,錨定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建設,嚴格按照“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在確保生態持續向好的基礎上,積極改造提升。我們在積極謀劃建設青海湖鳥島生態觀鳥區和昆侖文化主題公園,積極拓展觀魚放生、生態研學、科學考察、尋根昆侖、民俗體驗等旅游新業態,讓剛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冰天雪地,更好地轉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對標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醫”等需求,我們要繼續開展餐飲、住宿行業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游客接待服務能力和水平;開展民族文化展演、藏餐體驗、夜間經濟等浸入式體驗,不斷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提高游客體驗感和融入感,讓剛察成為宣傳青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時,主動融入我省“一芯一環多帶”旅游發展格局,把剛察生態旅游放在全省、全州旅游大盤子,準確定位,共同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做大做強剛察生態旅游品牌,讓剛察成為環湖旅游的重要支撐點,加快剛察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
楊成財:青海是大自然的寶貴饋贈,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雅丹地貌、鹽湖景觀、暗夜星空等多元生態景觀。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構成了青海獨特的風景廊道,也為生態旅游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每一個青海人都肩負著保護生態的責任和使命。通過科學規劃,我們可以將這些寶貴的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近年來,青海湖、祁連山、三江源等地逐步展現出其作為生態旅游大景區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尋自然之美。隨著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大眾旅游生態化,生態旅游大眾化的重要性。以騎行、攝影、研學、徒步、自然教育、自駕等等多類型的生態旅游產品,來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任臣義:未來,我們要更加深入挖掘青海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內涵,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元素,以旅游為載體,文化為內涵,開發更多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旅游產品和項目,打造豐富多彩的沉浸式微演藝,積極發展夜經濟,打造一批富有帶動性、輻射性和示范性的旅游消費集聚區。同時通過景區電子屏、宣傳欄或廣播等手段加強生態旅游的教育和宣傳,提升游客的環保意識和文化體驗,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旅游品牌。
記者:盡管青海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其產業融合的深度仍有待提升,各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展現。那么,如何進一步深化產業融合,推動生態旅游、清潔能源、特色農牧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促進各產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從而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呢?
楊成財:文化旅游產業是促進產業融合與創新的關鍵平臺。在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中,可以促進文化與農業、體育等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開發出更多創新和引人入勝的旅游項目和產品,以滿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青海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如太陽能、風能等。在生態旅游景區,可以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路燈、電動汽車充電樁等設施,不僅能降低景區運營成本,還能向游客展示清潔能源的應用,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整個產業體系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將其有效轉化為旅游收入,既能減少對景區環境的污染,又能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實現生態旅游與清潔能源的雙贏。
張啟峰:產業融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青海各產業之間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融合模式單一、協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從我省廣大的農村牧區實際出發,我們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景區景點聯農帶農機制,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農牧民群眾通過資產入股、就業創業等多種形式,讓農牧民群眾與景區景點成為利益聯合體,不斷豐富景區景點服務新業態,滿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同時,讓文化賦能,舉辦好各地各類具有影響力的大型文體活動,為當地旅游事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積極研發具有本地特色、民族特點的文創產業,不斷豐富文旅產業新內涵。立足本地產業資源,健全“農牧搭臺、文旅唱戲、體育參與”的“文體旅農商”融合發展新模式,打包當地特色農畜產品、旅游資源,依托對口幫扶優勢,加強對外宣傳推介力度,整體營銷本土資源稟賦,協同發展。
任臣義:互助是青海夏涼蔬菜的主產區之一,我認為可以由政府牽頭,聯合生態旅游、特色農牧業等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成立產業融合發展聯盟。通過聯盟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各產業間的信息共享、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共同攻克產業融合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同時,加強對產業融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校和職業院校可以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既懂生態旅游,又熟悉清潔能源和特色農牧業的專業人才。同時,通過開展培訓和交流活動,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