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 厲新建
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國際是影響力,生態是本底,旅游是形態,目的地是載體。要推動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需統籌平衡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對“國際”的認知,要形成足夠的國際影響,構建國際化水準的服務、管理、標準、技術、產品、業態、體驗;要有與眾不同的吸引國際游客的政策保障。對“目的地”的認知,“目的地”必須是網絡化、體系化的,而不能只是節點性、局部性的。需構建串聯節點的組織模式,培育新興旅行服務組織,發展自駕游、低空旅游等業態。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要有生態旅游的大品牌、大活動、大平臺,要有標桿產品、標桿業態、標桿景區、標桿度假區、標桿城市(目的地)。要分階段推進。旅游目的地需流量支撐才能形成規模經濟,否則將局限于小范圍經濟帶動。要建立網紅項目引流與非網紅項目分流的協調機制。青海獨具的大尺度景觀美學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與體驗。“大美青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青海的“大美”無處不在,指的不僅僅是青海的自然生態之美,還包括青海的人文傳統之美,青海的百姓的品德之美;另一種是青海的“大美”是大尺度之美,大好河山之壯麗氣魄,主要體現的雄偉壯闊,青海湖、昆侖山、柴達木,可可西里的荒涼、千里祁連的連綿等等,需突破傳統平視,發展空中俯視與低空旅游,建立自駕視覺體驗以強化壯闊認知。當前“大美青海”仍局限于傳統觀光模式,所見即所得的旅游體驗尚未實現。
要有生態資源稟賦基礎上的生態體驗產品體系。從資源依賴型向產品創新型轉化,注重使用方式創新,嵌入更多符合資源特點、市場趨勢的業態、活動和項目,高度重視農體文旅商深入融合、推動低設施依賴、輕量化投資、高市場需求的產品建設。要跳出資源依賴的思維,在資源的基礎上注重玩法的創新尤其是實施專業玩家的“入駐”計劃,讓更多的新玩法好玩法來帶動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全新認知,而不是停留在傳統的推廣在地資源上。一定要重塑青海旅游消費新的社會認知,通過生活化的語言、時間化的消費讓青海旅游的魅力以新的消費模式深入人心。
發展目標上要在破除旅游人次指標至上的觀念上有新舉措,要有生態的標準來引領游客的行為與消費。所有生態都要保護,但不是所有生態都要采取同樣的保護強度。生態分為原生態、次生態、泛生態等,針對不同的層次要有不同的發展導向。比如原生態要高端化發展,次生態則可普惠化發展。原生態重在干擾最小化,次生態重在業態多元化。
三個層面的八條建議:層面一,突出國際性主要做兩方面的推動,第一個建議是跟國際接軌,重點做好國際標準的系列化引進與實踐推動,總體上看國外的生態旅游發展探索和標準化更成熟;第二個建議是抓國際客源,重點是爭取(或聯合爭取)區域性免簽政策,包括面向相應國家的外國人群體或者境外華人群體或者境外來華青少年研學旅游團。
層面二:統籌高水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個建議是要切實推動生態資源價值的全面認知從而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的旅游化探索提供理論支撐;第二個建議是要做好生態保護科學化、旅游價值高能化、交通方式低空化之間的協同發展,以高凈值消費帶動低能耗利用;原生態強調影響輕量化、淺生態強調利用休閑化;第三個建議是要構建標桿性業態及基礎設施體系,包括構建發達的生態徒步道網絡和生態自駕旅游制度,以標桿的產品帶動標桿的業態吸引標桿的市場樹立標桿的形象。
層面三:統籌處理好生態旅游化和生態化旅游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個建議是要分區推動,形成改革探索先行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和創新發展跟進區,明確各自重點,制定各自政策或法規,保障重點落實;第二個建議要重點推動綠色發展工程,不僅是區域性的更是行業性的發展指南,全面推動青海旅游業綠色、低碳、節能發展,推動這些領域的獎勵政策、品牌扶持、消費引導等方面的工作;第三個建議是財政轉移支付與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等適當結合,推動相應資金形成“自生能力”,對口支援工作與生態旅游新興業態引流業態相結合,推動形成相應的市場自發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