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游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 鐘林生
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繞不開自然保護地。因為從全球來看,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全球自然保護戰略的一個核心,也是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自然保護的手段。
目前,世界各類自然保護地30.33萬余處,約占陸地面積16.44%,海洋面積8.36%,其中國家公園6000余處。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據國家林草局的數據,目前有6736處自然保護地,185.2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19.3%。在青海,全省10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3類83處,包括2處國家公園、17處自然保護區、64處自然公園,總面積27.2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9.08%,國家公園占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85%,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保護地旅游是拓展保護資金來源、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有效方式。據估算,全球大陸型自然保護地年旅游接待人次達80億,這些游客產生了大約6000億美元/年的直接消費和2500億美元/年的消費者盈余。在我國,生態旅游是自然保護地的功能之一,是自然保護地提供公共服務的最佳模式,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展示方式。發展生態旅游對于自然保護地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體現全民公益性、統籌保護與發展和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有機統一。
因為自然保護地一定是以自然保護為主要功能的,所以它和整個發展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挑戰,總結起來主要是保護與發展的沖突、多元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空間管控的限制、制定適合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的生態旅游模式難度等幾個方面。
相關建議:
一是優化旅游布局,實現自然保護地內外旅游一盤棋,自然保護地內科學確定一般控制區的活動范圍,自然保護地外圍發揮入口城鎮、社區在承接生態旅游功能的作用,減緩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地的利用強度,建設環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綠色發展帶,優化區域發展格局。
二是挖掘科學、健康價值與文化內涵,發展生態體驗、康養和自然教育,制定旅游活動正負面清單。正面清單明確支持符合生態保護理念、有助于提升游客生態認知且低生態環境影響的旅游產品與項目,如自然觀察、科普講解、生態徒步、野生動物攝影等生態友好型體驗活動。負面清單則堅持“無痕山林”理念,嚴格禁止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干擾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改變自然景觀風貌的活動,如高強度的機動交通進入核心區域,在水源地游泳、戲水及未經批準的露營等。
三是探索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包括調查監測機制、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機制、實現保障機制和實現推進機制,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四是響應“雙碳”目標,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旅游活動碳中和與設施低碳化,在能源消耗、廢棄物排放和資源利用等方面均需遵循嚴格的生態標準,構建生態兼容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實時監測游客流量、生態環境指標變化等手段,建立動態的容量預警機制。
五是適應性管理生態旅游,根據生態系統的不同情形差別化管控與生態旅游利用,構建基于區域人地關系的自然保護地旅游社區參與機制,讓當地老百姓共享生態旅游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