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系教授 張玉鈞
國際上將生態旅游看作是特殊興趣的旅游、自律性旅游,總的來說屬于一種特色旅游形式。國際上哥斯達黎加、澳大利亞等國在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上都有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鑒。發展生態旅游首先需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一是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二是大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關系,三是基礎設施、旅游設施和生態旅游設施的關系。當前,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存在過度泛化的現象,人們在談論這些問題時經常把這幾種關系混同。
一、回到當初
談論生態旅游時,我想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最初提出生態旅游這個概念時的初衷。生態旅游最初是由墨西哥建筑師拉斯喀瑞在1983年提出來的。
1987年,拉斯喀瑞在“The Future of Ecotourism”的論文中正式論述生態旅游的概念:生態旅游就是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現(現在和過去)的旅游。這是一個樸素的生態旅游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引導游客走進自然,向自然學習。結合青海的情況,可以認為青海最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當然,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提煉和明確青海符號:青藏高原腹地、地球第三極、中華水塔等等。
李文華院士在2011年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生態旅游概念:生態旅游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為對象,以可持續旅游為原則,通過對它的保護性利用,使游客、當地居民以及旅游經營者都受益,并能使大眾受到環境教育的一種旅游形式。
二、堅守生態旅游的國際化理念
首先是以自然為基礎。青海生態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脆弱性,怎么強調生態保護都不為過。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生態旅游不單單是一種旅游形式,更重要的是生態旅游本身也是一種生態保護途徑或手段。可以說,生態旅游是青海旅游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其次是開展生態教育。分流大眾旅游的“大眾”,培育生態旅游分眾市場。引導公眾和游客體驗自然,學習自然,開展自然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打造高質量的課程體系,把科學性知識轉化成人們喜聞樂見的科普知識。
最后是重視社區參與。終極目標是讓社區受益。在這方面青海已經做得很好,以前比較成熟的社區保護協議和生態管護員的種種做法,都是很好的經驗。下一步,需要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社區居民的解說能力,把他們發展成地道的解說員。這對“三交”也有好處。我們提倡的“地方知識體系”,生態智慧傳承和發揚在這方面都可以體現。
三、重視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開展生態旅游
青海是國內國家公園發展的領頭羊,“國家公園省”建設享譽全國,世界聞名。我們需要利用這個優勢,做好青海國家公園與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生態旅游,以三江源、祁連山和青海湖為龍頭,做出樣板,并提供高品質的生態旅游產品,帶動全省近80處自然保護地的生態旅游健康發展。在這里,想強調的是,不能再延續過去那種單一的觀光旅游模式了,而是要在綜合性和系統性上下功夫,比如拿青海湖來說,過去的模式是零散和分散的,大眾觀光占主體,今后要改變這種模式,一方面要突出青海湖的流域概念,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體化治理,同時要把青海湖的水、魚、鳥和獸之間的關聯性表達出來,介紹給游客和公眾。這一點尤為重要。
四、重視國際交流
尤其是重視生態旅游組織的建設。下一步可以考慮依托青海成立相應的生態旅游組織。據我個人所知,亞洲生態旅游聯盟(AEN)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借鑒。他們在不同國家開展的生態旅游設施如生態小屋建設以及野生動物旅游的做法,都很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