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喬棟 攝
清晨的陽光,灑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隆寶濕地上,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群身姿優雅的黑頸鶴踱步前行,幾只小黑頸鶴緊緊跟隨。
這里是全球黑頸鶴的關鍵繁殖地之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巴桑才仁介紹,黑頸鶴從我國云貴高原等地遷徙而來,海拔4000多米的隆寶濕地擁有豐富的水域、沼澤和草甸,為它們提供了理想的育雛場所。“夏季這幾個月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降水適中,食物資源豐富,幼鶴能在較短的生長周期內快速發育。”巴桑才仁說。
高原草甸松軟,牦牛踩踏、高原鼠兔出沒等會破壞黑頸鶴的巢穴。“每年我們都有一項重要工作——設立‘圍欄’隔離牧場,并進行人工加固。”巴桑才仁說,這幾年,隨著三江源地區系統化的草場修復、鼠害治理工程,黑頸鶴繁衍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十幾年前,管理站還是簡陋的土坯房。從繁殖季到遷徙季,工作人員在零下20攝氏度的夜里輪流蹲守。記得一個暴風雪的夜晚,為了救助一只翅膀受傷的成年黑頸鶴,我們在齊膝深雪中徒步3個小時。大家脫下自己的羊皮襖裹住瑟瑟發抖的黑頸鶴,我們自己的手腳都凍到麻木。”巴桑才仁說,“時間越長,我們與黑頸鶴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智慧化監測正在助力黑頸鶴守護。目前,保護區建起數字化監測網絡,多個高清攝像頭實時捕捉濕地動態。青海師范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院長陳志介紹:“我們與保護區合作共建了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育研究站,開展隆寶濕地區域內鳥類調查,為評估水鳥棲息地提供依據。”
推進社區共管共護,周邊牧民成為“濕地管護員”。“將隆寶鎮代青村、措桑村設為社區共管試點村,從當地牧民中聘用濕地生態管護員,組建社區共管生態公益巡護隊。”巴桑才仁說。
黑頸鶴種群逐漸恢復,從保護區建立之初記錄到的22只,到如今繁殖季穩定超過200只。“今年來,我們已經監測到黑頸鶴94只,其中21對在‘抱窩’,黑鸛、金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也經常能見到呢。”巴桑才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