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多次深入鹽湖采訪的媒體人,這片土地帶來的震撼,早已超越了初見時的視覺沖擊。從2015年第一次踏足察爾汗鹽湖,到2025年見證4萬噸鋰鹽項目試生產,10年間的數次走訪,讓我在鹽湖的每一道波紋里,讀到了中國資源型產業破繭成蝶的密碼。
察爾汗鹽湖之畔,目之所及皆是震撼:5G采鹽船在察爾汗鹽湖的鹽田上穿梭如織,銀白色的鉀肥顆粒從自動化生產線傾瀉而下;鋰鹽車間里,精密儀器將高鎂鋰比鹵水層層萃取,曾經困擾行業的“卡脖子”難題在這里被逐一破解。
親歷這場由資源開發驅動的產業變革,深刻感受到青海鹽湖產業發展背后的磅礴力量。青海鹽湖產業的崛起,是一部敢為人先的創新史。面對高鎂鋰比鹵水提鋰這一世界級難題,科研人員扎根實驗室,歷經無數次失敗,終于研發出吸附法提鋰技術。600余項自有知識產權技術成果、6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獎項,這些數字背后,是青海以“揭榜掛帥”機制匯聚產學研力量,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決心。
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條“鉀—鋰—鎂—鈉—氯”的全產業鏈條徐徐展開:鉀肥生產的尾液成為鋰鹽提取的原料,鎂資源開發的廢料轉化為環保建材,氯堿產業的副產品支撐著鋰電材料生產。西部鎂業將“鎂害”尾液變廢為寶,鹽湖金屬鎂一體化項目成為全球唯一利用鹽湖資源電解生產金屬鎂的典范。
這種“零排放、全循環”的發展模式,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更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從保障糧食安全到推動能源轉型,青海以鹽湖資源為紐帶,將地方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數次采訪,我見證了青海鹽湖產業從單一資源開發到世界級產業集群的蛻變,也深刻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內涵。這片高原鹽湖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孕育著無限的發展潛力。相信,在技術創新、產業協同與綠色發展的驅動下,青海鹽湖產業必將在世界舞臺上書寫更多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