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的基層干部開啟“花式宣傳”家鄉、代言農產品,引發熱議。從田間地頭的“魔性尬舞”,到模仿“瘋怨冷宮風”的短視頻,再到推銷農產品時刻意忸怩作態,試圖以“出圈”獲取關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有流量就有人氣,有人氣才能帶動百業興、群眾富。基層干部遵循流量邏輯,通過創新形式開展“花式宣傳”,其初衷無可厚非、值得肯定。但凡事過猶不及,倘若為了迎合流量,就盲目效仿、一哄而上,甚至把“出丑”當“出奇”、以“出格”謀“出圈”,則必然會使之淪為“政績表演”,引發網友質疑吐槽,甚至造成流量反噬。那么,為何基層干部熱衷于“出位”宣傳?其一是考核機制錯位,部分地區將“點贊量”“播放量”列為硬性指標,催生“數據焦慮”;其二是能力轉型滯后,面對互聯網沖擊,部分干部陷入“不會新方法,丟掉老傳統”的窘境;其三是發展壓力倒逼,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流量時代,急于求成的心態導致動作變形。
做出政績、干出成績,是黨員干部的目標。然而真正的政績,絕不是靠作秀、取寵、討巧,博取廉價的掌聲。而應是以民心為秤,樸實無華、深耕細作,扎扎實實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流量就像沙子,攥得越緊,就會流失得越快。文旅宣傳的終極目標,不是制造轉瞬即逝的網絡熱點,而是要構建可持續的公共服務品牌。應當明確,深度挖掘特色、提升服務水平、豐富多元業態、強化精準治理,才是實現地方長遠發展的競勝之道、長久之計。“造勢一時”不如“造福一方”。真正有價值的宣傳,應當是既能引人注目又不失尊嚴,既有創新活力又保持專業水準。
基層干部應當放下流量執念、避免角色錯位,在深耕本土文化、優化旅游環境、提升接待能力、完善公共設施等方面狠下功夫。同時也應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將“線上流量”與“線下留量”同步考核,建立“網絡聲量+游客增量+農民增收”三維評估模型,以“真實的美好”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讓“流量”質變為“留量”。從“馬背上的宣講隊”到“手機里的村書記”,變的是傳播載體,不變的是為民初心。當短視頻里的歡快舞步與田間地頭的堅實足跡同頻共振,當網絡空間的創意迸發與實體經濟的提質升級深度融合,“花式宣傳”才能真正綻放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