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才讓(左)和弟弟在線辣椒地里忙碌。查看花椒長勢。本報記者 牛玉嬌 攝
本報記者 牛玉嬌 李慶玲 劉娟娟
6月的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處處生機勃勃,沿著清水鄉蜿蜒攀升的山路一路向上,抵達藏族聚居村落——專堂村。站在村頭,一幅阡陌縱橫的綠色畫卷現于眼前,恣意生長的線辣椒、青翠的花椒樹、繁茂的核桃林層層鋪展,極目遠眺,黃河水在陽光下泛著粼粼金光。
“看,以前這里可是放羊的地方?!?/p>
專堂優質雜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拉毛才讓,指著這片豐饒的土地,語氣里帶著自豪,因為這片土地承載著她和父親的夢想。
時光倒流數十年。
那時候,拉毛才讓還小,母親體弱多病,她的父親多吉才旦卻總是外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父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扛著鐵鍬、鋤頭往亞歷山下的荒地跑。拉毛才讓不理解,開墾荒地有什么用,不如在家多陪陪生病的母親。
然而,倔強的父親愣是用雙手,一鍬一鋤地在荒蕪的山腳下開墾出了十幾畝地(1畝≈0.0667公頃),種下了當時罕見的蘋果樹、核桃樹。
后來,能干的父親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將開墾出的果園留給了女兒拉毛才讓,可那時的拉毛才讓年輕、經驗不足,還擔任著村里的婦聯主席,果園的經營很快陷入困境。
看著果樹“靠天吃飯”,種糧收益微薄,一個念頭在她心中萌發——不如種蔬菜!
父親的堅毅流淌在她血液里,她不甘心讓父親的夢想荒蕪。
但當夢想照進現實,困難重重而來:果園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三不通”像三座大山橫亙眼前。
這個倔強的藏族婦女沒有退縮,她四處打工,一邊籌集資金,一邊堅守著心中的夢想,與荒山為伴,掄起工具開渠、修路。整整半年,烈日風霜,她揮灑著汗水,也詮釋著什么叫“青春無悔”。
2012年,希望的火種終于點燃。拉毛才讓成功注冊成立了合作社,并通過多次赴外地學習、培訓,嘗試種植覆膜線辣椒。
拉毛才讓說:“當時很多人不支持,原因有很多,有人說我一個女人能干出啥名堂,也有人說從來也沒見過莊稼地里鋪塑料的,很荒唐……”
但拉毛才讓心中篤定:父親開墾的沙土地,專堂的氣候、覆膜的技術,線辣椒肯定能在這里扎根。
果不其然,試種的0.33公頃線辣椒真的豐收了,拉毛才讓趕著騾子,馱著新鮮的線辣椒到縣城賣,沒想到香而不辣的線辣椒很受歡迎,那一年,她賺了2萬多元。
這下,線辣椒轟動了全村,村民紛紛跑到拉毛才讓家求教。
從自籌資金,到求教種植技術,再到積極參加各種農民培訓,拉毛才讓抓住一切機會,經過幾年的努力,合作社終于有了起色。
拉毛才讓回想起當初父親開荒的舉動,心頭豁然開朗。她終于明白,那時的父親用鐵鍬和汗水,與這座靠天吃飯的大山抗爭,執著地編織著一個讓土地生金的田園夢!
傳承著父親的夢想,拉毛才讓的步伐更加堅定。她用積攢的資金擴大合作社規模,種植面積達24.26公頃,線辣椒、花椒、核桃,成了專堂村的“黃金名片”。
在政府扶持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線辣椒綠色生產基地、線辣椒良種繁育基地等項目相繼落地,一條特色產業鏈在專堂村蓬勃生長。
如今,合作社年產線辣椒60多萬公斤、花椒2000公斤、核桃4噸,年利潤穩定在60萬元左右,加上綠色有機認證傍身,成了循化縣遠近聞名的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
但辣椒帶來的,遠不止財富,最讓拉毛才讓欣慰的,是看到村里婦女的變化。
拉毛才讓說:“以前婦女不出門,手心向上要錢花,現在在合作社有活干、有錢掙,腰桿硬了,想法也不一樣了!”
她的合作社22名員工中,有12名是婦女,其中3人是技術骨干。她還常常組織姐妹們學習技能,點燃了更多鄉村女性的希望。
榮譽紛至沓來,拉毛才讓自己也從田間地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成了縣里的“兩椒”產業顧問,獲得了青海省農牧民高級職稱,她說這是對她半生耕耘的最高認可。
如今,拉毛才讓將父親的“田園夢”升級為規?;a業化、品牌化的“振興夢”,為將這份深情和使命傳遞下去,她用兒子“斗拉”的名字注冊了商標——“專堂斗拉”。
她說:“土地是永存的財富,振興鄉村,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自己是農民,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