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到點子上“扶”進體系里
成都市雙流區、溫江區幫扶團隊助力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級中學德育建設
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級中學。(圖片由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級中學提供)
時至今年11月,成都市雙流區、溫江區“組團式”幫扶團隊前往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康南中學”)實施教育幫扶已兩年有余。這支8人團隊不僅參與完善了康南中學一系列規章制度,還幫助學校建立健全了德育目標體系,落實德育課程,目前正全力為學校打造一支高素質德育教師隊伍。
建立一套全新德育工作體系
地處甘孜州西部的康南中學,受制于當地資源條件的限制,德育工作尚未形成一套完整體系。幫扶團隊到來后,發現學校的功能教室偏少,活動內容也不夠豐富,德育目標尚不清晰。
“學校的德育課程需要進行系統性和科學性的設計。”幫扶團隊隊員何濤說,除了常見的德育課程,還需要專門增加其它有益于學生心智成長的課程。
幫扶團隊成員結合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紛紛建言獻策,從制度、課程、活動、學科等方面提出想法和實踐思路,為康南中學的德育工作打開新局面。
在學校領導與老師的支持配合下,幫扶團隊制定了《康南中學德育常規》《康南中學班主任選拔制度》《康南中學班主任考核實施辦法》等一攬子規章制度。為激勵年輕教師投身于班務工作,康南中學設立“樹人節”,每周舉行班主任沙龍,老師們一起交流教學技巧、教育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隊員們和當地老師一起建設“數字家長學校”,利用微信、騰訊會議等平臺,定期召開家長會,分享良好的家教方法,通報學生學習思想現狀,助力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開展一系列德育探索和實踐
有了制度,還需要模范帶頭,將工作更好地推進下去。幫扶團隊隊員何濤、張友帆自告奮勇,擔任高三兩個班的班主任;隊員曾玲英也承擔起班主任的工作,大家一起爭作示范;隊員楊嘉宏主動請纓,擔任當地老師的德育指導教師,將寶貴經驗悉心傳授給康南中學的年輕班主任。
在幫扶團隊與當地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康南中學的德育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知行合一、德智體結合,建設起內容齊備、內涵豐富的德育體系。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開展“致敬大國工匠”“學習勞動楷模”“我奮斗我成才”系列主題班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借助《祖國在我心中》讀本,開展“大國崛起”“弘揚五四精神,爭做有為青年”等系列主題班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借助《大美甘孜》讀本,設立一年一次的“央勒節”征文、“弦子舞”比賽;在體育健康教育方面,創設“康南中學課外遠足實踐活動”“民族團結杯”籃球比賽;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利用地理課開展了解甘孜州動植物資源、地貌調查等活動,開展“我是文明衛士”“光盤行動”等系列主題班會。
一系列德育探索和實踐,打開了康南中學德育新局面。如今,校園面貌煥然一新,營造出尊師重教、勤奮好學的濃厚氛圍。
點讀
幫扶團隊隊員曾玲英:20萬字記錄“我的高原學生檔案”
作為成都市雙流區、溫江區“組團式”幫扶團隊的成員之一,曾玲英在51歲時來到康南中學參與“組團式”幫扶工作。兩年多來,她走訪了30戶學生家庭,用20萬字記錄了“我的高原學生檔案”。
這是一段段溫暖的文字——“學生向秋言語不多,但每到開學都會發信息問我:‘老師,你來了沒?老師,我想你啦!’向秋說她最怕外婆有一天突然走了,然后就是怕我離開。向秋學習很專注,她說她要考出好成績,才有能力將關愛回報給大家。”曾玲英這樣寫道。
學生絡絨次仁,曾玲英發現他一直珍藏著老師獎給他的奶茶紙杯,他曾經愛逃課,現在變得越來越愛學習,他在桌上的紙條上寫下:“總有一些美好值得我全力以赴。”
曾玲英記錄著高原學生的點點滴滴,把他們的故事傳到山外,熱心人也送來更多關愛,雙流學子與高原學生結對,教育專家開起了線上班會。愛心幫扶,讓溫暖在高原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