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五下午的第二課堂上,陽光穿透高原云層,灑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人民小學的合唱教室。近50名藏族孩子的和聲與琴聲在室內(nèi)交織,旋律清冽純凈,宛如雪山融水潺潺流淌。這支名為“雪域”的合唱團用十余年時光,書寫著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故事。
5月9日,四川甘孜巴塘縣,巴塘縣人民小學童聲合唱團(又稱“雪域童聲合唱團”)成員在音樂室排練兒歌《讀書郎》。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歷史逾千年的弦子集詩、曲、歌、舞于一體,是藏族民眾表達喜悅、歡慶豐收及節(jié)日慶典的方式,巴塘弦子是其典型代表。孩子們從小浸潤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如同當?shù)刂V語所說: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作為“中國弦子之鄉(xiāng)少兒弦子培訓基地”,巴塘縣人民小學將民族藝術(shù)基因融入校園教育,以系統(tǒng)聲樂教學和巴塘弦子傳承為特色的合唱團應(yīng)運而生。54歲的音樂老師胡嗣梅十余載堅守民族音樂教育陣地,她指著教室墻上一張張被陽光曬得泛黃的照片——那是孩子們用歌聲點亮夢想的足跡,也是民族藝術(shù)走向四方的見證。
5月9日,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巴塘縣人民小學音樂老師胡嗣梅為合唱團成員示范巴塘弦子舞動作。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在悉尼歌劇院唱響《藏文字母歌》時,我的手心全是汗。演出結(jié)束后,澳大利亞觀眾掌聲不斷。”作為2016年首批“出海”的學生之一,24歲的格桑卓央對這段經(jīng)歷記憶猶新,也因此在心中種下了音樂教育的種子。去年從音樂專業(yè)畢業(yè)后,她毅然回到母校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一名音樂代課教師。“我想把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都教給學生,讓他們用歌聲推開世界的門。”
四年級學生丁真索珍來自巴塘縣崗落村,幼時聽見媽媽哼唱的弦子,讓她與音樂結(jié)下不解之緣,也因此加入合唱團。前輩們的海外演出經(jīng)歷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這位藏族女孩的音樂夢想:“巴塘弦子語言優(yōu)美,音樂富有節(jié)奏感,我夢想著有一天能站上大舞臺,讓全球都聽見它的聲音。”
5月9日,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巴塘縣人民小學童聲合唱團(又稱“雪域童聲合唱團”)成員在音樂室排練歌曲。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對于從小就懷揣音樂老師夢想的藏族男孩白瑪曲勉來說,合唱團每周五下午的練習是他最期待的快樂時光。“每天睡覺前、寒暑假做家務(wù)時,都是屬于我的‘音樂時間’。”加入合唱團近兩年,他清晰地感受到夢想正一步步靠近——不僅系統(tǒng)學習了聲樂和器樂知識,還登上了康定、瀘定等地的舞臺。“我希望能像老師一樣教書育人,讓更多小朋友體會到唱歌的快樂。”少年眼中閃爍著光。
“真正的傳承不是博物館式的保存,而是讓文化基因活在孩子的呼吸里。”在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扎西鄧珠看來,這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項目,如今面臨人才缺失等問題。他認為,巴塘弦子傳承應(yīng)從“娃娃”抓起,民族音樂不僅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孩子們,也為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yǎng)輸送新鮮血液。
“弦子聲聲多悠揚,彩袖飛舞齊歡唱……”古老調(diào)式與電子音效在新編曲目中碰撞出奇妙共鳴,五年級學生月色拉姆吟唱著《我的家鄉(xiāng)好》。她仰望著天空,眼中倒映著高原的云朵:“胡老師說,我們的家鄉(xiāng)本身就是一首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我想把巴塘的旋律唱給所有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