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是“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在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日部鄉的腳木足河流域魚類增殖放流站,1.2萬余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子二代魚苗,正在生長。
“這是我們全人工繁育的川陜哲羅鮭子二代魚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尹家勝說,這標志著川陜哲羅鮭實現全人工規模化繁育。
2024年5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組成的科研團隊,掌握了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本次川陜哲羅鮭全人工規模化繁育,又實現了從1到多的突破。這是如何做到的?
記者在腳木足河流域魚類增殖放流站的綜合培育車間看到,6個繁育水槽內,密密麻麻分布著川陜哲羅鮭的小魚苗。
跟隨尹家勝課題組在此已研究3年的研究員衛明亮告訴記者:“今年全人工繁育的川陜哲羅鮭子二代,畸形率明顯減少,存活率穩定在90%以上,相比去年大幅提高。”
這一重大突破如何實現?尹家勝道出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水溫。
“我們采集了川陜哲羅鮭自然繁殖期間河段近3年的水溫變化數據。”尹家勝說,今年他們完全模擬自然河段的水溫變化進行嚴格控制,為全人工規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礎。
科研人員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川陜哲羅鮭在繁殖期間還存在埋卵習性。“川陜哲羅鮭會將魚卵產在凹陷的鵝卵石上,然后再用其他物體蓋住,營造一個相對靜止的水流環境。”尹家勝說,今年魚卵孵化期間,對這一環境也進行了模擬。
除上述兩點因素外,水環境的消毒技術也進行了優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設計了高、中、低三檔消毒濃度進行梯度實驗,結果顯示,中消毒濃度最適宜魚卵孵化。未來,還將在中消毒濃度范圍內,進行更細化的實驗。
在腳木足河流域魚類增殖放流站,記者還看見了重口裂腹魚、青石爬鮡等魚苗。為何還會繁育這些魚類?
“它們是川陜哲羅鮭在大自然中喜歡捕食的魚類。”腳木足河流域魚類增殖放流站建設方,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金維說,繁育重口裂腹魚、青石爬鮡等魚類,有助于提高川陜哲羅鮭的野外生存能力。去年1月,省政府批復同意在川陜哲羅鮭現有棲息地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我們投資1400余萬元,與地方行政主管部門攜手,在保護區內為川陜哲羅鮭等魚類打造自然棲息地。”金維說,目前已對棲息地打樁定界,并建立了4個管理站、6支巡護隊,常態化開展河段巡護,嚴防毒魚、電魚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