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須把這一片的果子套完,不然來不及了。”6月19日,“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來到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甲居鎮,一片果園中,該縣農牧農村局農藝師劉新麗正帶著大家給蘋果套袋。
再過一個多月,這片果園中的蘋果將被運往浙江等地。
“去年,全縣的蘋果產量有兩百多萬斤,還是供不應求。不到兩個月就賣完了,根本來不及進凍庫。”忙完地里的活兒,劉新麗給大家介紹起了縣里蘋果的銷售情況,“今年,我們還在對接海外市場,準備賣到韓國去。”
丹巴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重重高山峽谷中,不通高速,蘋果是如何跨山出海,走向各地的?
話鋒一轉,劉新麗講述起了丹巴蘋果的“突圍”之路。
劉新麗接受采訪。
第一重挑戰來自“對手”——一江之隔的阿壩州小金縣。小金縣種植蘋果,比丹巴早了半個多世紀。
“不能和他們種一樣的品種。”選種之初,“差異化”就是首要考量。劉新麗告訴記者,“小金主要種植的是紅富士、黃金維納斯,前者的特點是甜,后者是香。”
經過幾輪淘汰,丹巴鎖定了一個品種——秦脆。
“聽名字你就知道了,這種蘋果特點是脆!必須帶皮吃,一口爆汁。”2018年,秦脆開始在丹巴落地生根,截至今年,全縣秦脆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
第二重挑戰同樣來自競品——“秦脆是陜西本地比較成熟的品種,在當地很多地方的種植面積都達到了上萬畝,和他們比我們規模小,運輸成本高,沒有優勢。”
兩個“戰術”應對挑戰。
一方面,丹巴從種植技術上入手,通過更換“砧木”,提高蘋果甜度。
“通俗點講,砧木就是果樹的‘底座’,負責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養分,支撐上面的接穗生長,直接影響果子的大小、甜度等特性。”幾經篩選,劉新麗確定了山西農科院選育的SN系砧木,將蘋果甜度提高到了近18%,遠超陜西的“秦脆”。
另一方面,結合丹巴縣“美人谷”的美譽,創立“美人脆”區域公共品牌,引進企業,設計視覺形象,推出禮盒包裝。至此,“比我脆的沒我甜,比我甜的沒我脆”的“美人脆”誕生。
“我們的果子,最高賣到了50元一個!”劉新麗底氣十足地說,“還根本不愁賣。”
銷路不是問題,還有一些挑戰來自內部——目前,全縣8000畝美人脆種植面積中,約40%為公司建立的標準化基地,還有60%為本地農戶自己種植,因為技術規范不統一,結出的果子品質也不一致。
于是,劉新麗和同事們不厭其煩地下地入田,將矮化密植、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送下鄉。此外,丹巴縣成立了以省農科院“蘋果專家”謝紅江博士及州農科所專家為主的技術支撐團隊,搭建省、州、縣、鄉、村五級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美人脆”產業健康發展打基礎。
“以往我們種蘋果都是‘靠感覺’,劉老師他們來講了,我才知道每畝地要種多少,還要把樹‘矮化’,方便管理。”小巴旺村的農戶賈國慶去年種了八分地,收入達一萬九千多元。“明年歡迎你們再來,到時候我還要再多承包幾畝,多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