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下“民生賬” 架起“連心橋”
——察隅縣竹瓦根鎮推行“走親走心”工作法
“阿佳,我幫你揉糌粑?!薄按蟾?,這高壓鍋里的米飯火候到了沒?”在扎嘎村,竹瓦根鎮的黨員干部扛著米面糧油,走進農牧民家中,嘮起了“知心嗑”……
干群同心齊邁步,鄉村振興添動力。近年來,察隅縣竹瓦根鎮以“走心走親”工作法為重要載體,構建起黨群同心、共建共享、協同并進的治理新格局,在解決實際問題、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圍坐在藏床上吃飯,話題像酥油茶泡沫似的越聊越多:阿爸的關節疼痛藥好不好買?家里牲畜出欄能賣多少錢?今年茯苓務工收入有多少?……就這樣,在300多回“蹭飯式”的談心中,干部們把群眾的事記滿了“民生賬本”。
從剛開始遞杯酥油茶都客客氣氣,到后來拽著干部品嘗新釀的青稞酒,群眾的心里話像開閘的河水。
“鎮里的很多干部都來過我家,我們講的家長里短他們都愿意聽,有些積在心里很久的心結,聊著聊著就解開了?!痹麓宕迕翊稳识嗉_心地說。
帶著煙火氣走進群眾家里傾聽只是第一步,關鍵要找準民生痛點。
竹瓦根鎮黨委針對走訪中排查出的4起矛盾糾紛,制定專項化解方案,多次派干部入戶了解,最終解決了問題;對于能夠現場解決的80余件民生小事,現場協調、當場辦結,實現“問題不過夜”;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完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就業幫扶提質增效等重點任務,將群眾“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一系列舉措,不斷織密了民生保障“責任網”。
竹瓦根鎮黨委書記茍雙權說:“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都是靠黨員干部走村入戶走出來的,不光要走,還要動腦動手,用看得見的擔當作為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說清楚辦明白?!?/p>
當地黨員干部不僅關注群眾柴米油鹽等“關鍵小事”,更把目標聚焦在產業發展、就業保障、設施建設等“民生大事”上。
在農業生產一線,與群眾共同研判種植技術、探討產銷路徑;在茯苓產業基地,深入分析發展瓶頸、謀劃市場拓展;在困難群眾家中,全面排查“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精準掌握就業需求。
為解決發展問題,竹瓦根鎮投入500余萬元發展茯苓林下經濟,帶動1600余名群眾實現人均增收超3000元;搶抓G219建設機遇,組織300余名群眾投工投勞,拓寬增收渠道;以“茶經濟”激活就業動能,幫助30余名群眾與茶企簽訂用工協議,實現增收7萬余元。
扎拉村去年村集體收入22.3萬元,其中“壹畝良田”果蔬產業合作社占了大頭。村民從一開始的猶豫不決到后來的全面參與,這與鎮黨員干部的努力付出是分不開的。
受益人仁青卓瑪說:“多虧了鄉鎮干部一次次勸說,我才下定決心入股合作社,連續兩年拿到了分紅款,我心里特別高興,看著合作社越干越好,我覺得日子一年比一年有盼頭了?!?/p>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干部工作的目標。竹瓦根鎮黨員干部把功夫下在平時,把“責任田”種到群眾家門口,在“走親走心”中真正架起了干群同心橋,把基層治理成效變成了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