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撐起的“臨時家園”
——丁青縣木塔鄉山體滑坡安置點見聞
歷經十小時的山路顛簸,我們抵達丁青縣木塔鄉山體滑坡恰達安置點。風雪裹挾著寒意撲面而來,但視野盡頭的景象卻滿是堅韌與暖意:一排排救災帳篷錯落有致,宛如安穩的生命之舟。
6月1日21時30分許,丁青縣木塔鄉羊塔村恰雄溝突發山體滑坡,據現場初勘,塌方量約為20萬立方米。瞬間,山體崩塌、巨石滾落。
時間就是一切,救援工作刻不容緩!滑坡事件發生后,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全力搜救失聯人員,轉移安置好臨近群眾,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范發生次生災害。昌都市立即成立應急救災指揮部,啟動地質災害二級應急響應和自然災害救助三級應急響應,各類救援力量更是迅速響應,火速奔赴現場,將現場群眾迅速轉移至5公里外地勢平坦開闊的恰達安置點,并全力開展搜救工作。同時,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等派出力量緊急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援。
安置點內,群眾在帳篷間穿梭,腳下踩踏出的泥濘印痕,無聲記錄著這里的忙碌。輕輕掀開一頂帳篷的門簾,暖流夾雜著爐火的氣息涌出,驅散了寒意。
覺恩鄉的次吉老阿媽正將發下來的嶄新棉被鋪在簡易床上。交談中,她一遍遍拍打著蓬松的被面,不停地說:“東西沒了……可人還在。沒想到黨和政府想得這么周到,吃的用的都有,真心感謝!”
“嘀——”一聲汽車的鳴笛聲響起,仿佛一道號令。霎那間,一頂頂帳篷的簾子嘩啦掀開,男女老少紛紛鉆出帳篷,自發在運送物資的車輛旁組成一道高效的傳遞隊伍。成箱的方便面、飲用水、面包……在一雙雙手臂間飛快流轉。
運送物資的劉河山也在搬運隊伍中。他是在接到通知后和隊友主動報名來的,他們星夜兼程將載滿物資的車輛從丁青縣城開到搶險救援一線,只為早一點將物資送到受災群眾手中。
“大家注意拿穩了!天黑前務必發到每戶群眾手上!”一位臉龐曬得通紅、嗓音嘶啞的干部用力揮著手臂指揮著。旁邊的工作人員低聲告訴我們,這位眼里布滿血絲的年輕人是色扎鄉黨委書記曾志,也是安置點的負責人,已連續奮戰多天。從搭帳篷、搬物資,到關心群眾冷暖,他事事親力親為,始終堅守在現場。
“每天都有物資從縣里運送過來,吃的、喝的、被褥、煤炭、鍋爐……我們一定竭盡全力讓大家住得安心、吃得放心。”曾志一邊說,一邊麻利地將物資遞到村民手中。
而在對面的另一頂帳篷,是醫生巴桑頓珠的“移動診療站”。作為臨時安置點醫療組成員,他不僅要幫群眾看病治療,還要安撫群眾的心理情緒,給予大家精神上的慰藉。“我們的移動醫院都是免費的,大家有什么不舒服的可以隨時找我。”說完,他將一名患有眼疾的群眾迎進帳篷,細心進行檢查。
在安置點不遠處,保電車、通信車、救護車、流動加油車等保障車輛整齊排列。身著紅色馬甲的昌都供電公司電力工人背著工具箱,手拎電線、燈頭穿梭在帳篷間。
“得知情況后,我們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帶著發電機、照明車等設備來到這里,全力做好電力保供工作。”國網昌都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尼瑪江村告訴我們,后續還會有更多物資運送過來,全力保障用電安全穩定。
從安置點繼續往山體滑坡現場行進,挖掘機的轟鳴聲愈發清晰。只見操作員正熟練地操控著機械臂,與堆積如山的泥石展開較量。
“此次滑坡屬于典型的高位遠程滑坡,還有一部分殘留在山體上,基盤穩定性比較差,不排除再次下滑的可能。”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宗亮為我們介紹了現場情況。
而此刻半山坡上,消防隊員們正身背沉重的救援設備,穿梭在滑坡區域,繼續進行搜尋。他們不僅要留意腳下隨時可能塌陷的地面,還要提防上方滾落的石塊。搜救犬也在訓導員的帶領下,靠敏銳的嗅覺在廢墟中仔細搜尋著生命跡象。
“目前救援處置工作正有序推進,滑坡危險區域已劃定警戒范圍,堰塞體潰決風險整體可控,災害評估和善后各項工作正同步開展。”昌都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羅章說道。
夜漸深,安置點慢慢安靜下來,唯有值守點的燈光依舊亮著,黨員干部、救援人員和專家團隊忙碌的身影久久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