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市69個村居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超5萬元,50萬元以上村居占比達50%,請看——
雅江兩岸筑起強村富民產業帶
初夏時節,林芝米林市雅魯藏布江兩岸山清水秀、草木蔥蘢,一片勃勃生機。
派鎮大峽谷內游人如織,羌納鄉的櫻桃樹紅果盈枝,里龍鄉農村運輸隊車輛轟鳴,南伊珞巴民族鄉南伊溝景區升級迎客……旅游、種植、養殖、運輸各項產業在田園村居開花結果,讓當地群眾端穩了幸福的飯碗。
為了實現村村有項目、家家有主業、人人得實惠,米林市統籌推進村級特色產業發展,探索“組織引領”“能人帶動”“企業下鄉”“聯村共建”等多條路徑,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市69個村居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村居占比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245元。
組織強了,點子多了
“集體經濟發展就像開車,必須有一個把握方向盤的司機。對群眾而言,基層黨組織正是把向穩舵的角色,發揮著‘主心骨’的作用。”米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機關工委書記徐術洲說。
近年來,米林市深入實施鄉村干部“一抓兩促”能力提升行動,多輪次輪訓調訓鄉村干部,全覆蓋組織村居主干前往發達地區學習考察,幫助基層干部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出色的能力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羌納鄉巴嘎村,村黨支部瞅準大棚種植的前景,帶領群眾多次考察、反復論證,最終流轉262畝土地,建成50多座溫室大棚種瓜種菜。
“過去種青稞,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千塊。現在我家每年光租金都能拿1萬多元,加上務工收入,年收入超5萬元。”村民央拉一邊摘西紅柿一邊對記者說。
大棚投用后,米林市供銷合作社以巴嘎村為中心,打造蔬菜種植基地,通過訂單直供林芝市商超,日均銷售各類蔬菜2000斤,帶動周邊5個村200多戶村民增收。
在大棚務工的村民扎西格列說:“有黨組織帶著大家一起發展,既安心又有信心。”
“能人”來了,項目成了
“一份藏紙工藝品能賣50元,還供不應求。”格桑卓瑪笑著展示手里精美的藏紙燈籠。
走進羌納鄉西嘎門巴村藏紙加工廠,車間內機器轟鳴,產品琳瑯。工廠負責人多登說,古老的藏文化通過現代科技煥發了新生機,藏紙加工成的筆記本、唐卡等工藝品暢銷全國,13戶務工群眾年均增收3.6萬元。
多登介紹,藏紙工廠雖是2024年建成,但借助旅游業和大力發展非遺的東風,市場前景非常好。下一步,工廠還將拓展木藝加工、藏香生產,發展民俗體驗和住宿業,打造文化旅游綜合體。
大抓“能人”,鼓勵支持致富帶頭人等發揮聰明才智,創辦帶動力強的家門口企業,是米林市推進富民增收的關鍵一環。
旅游旺季,在南迦巴瓦峰腳下的派鎮吞白村,公尊德姆農莊客流量幾乎每天爆滿。傍晚時分,在農莊旁的江邊等待欣賞日落金山的游客絡繹不絕。
2018年,致富能人德吉旺姆以村民、村集體共同入股的方式,在雅魯藏布江邊建成公尊德姆農莊,提供吃飯、住宿、觀光、停車、休閑度假一條龍服務,帶動106名婦女就業,人均年收入6萬元。
同樣,在米林鎮雪卡村,由“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尼瑪創辦的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以靈芝種植為主導產業,推行“統一培訓、統一提供菌包、統一回收”模式,帶動周邊4鄉7村200多戶村民從事林下白肉靈芝種植,幫助農戶增收總額達460萬元。
“種靈芝每月工資6000元,離家也近,老人不用‘空巢’,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兒童了。”在該農場務工的幫仲村村民尼瑪次仁說。
企業進村,崗位有了
村里用“能人”,村外引“老板”。米林市在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兩手齊抓,持續推動企業下鄉進村,將項目、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注入村居,引領鄉村振興。
走進羌納鄉巴嘎村林麝養殖基地,一只只棕黑色的林麝在欄內歡快跳躍。據介紹,林麝香被稱為“軟黃金”,每克市價超600元。2023年,巴嘎村引進西藏藏麝農牧開發公司,建成養殖基地30多畝,帶動村民實現增收。
“我在基地每月工資4500元,去年領到分紅4.8萬元,家里還買了新車。”巴嘎村村民扎西平措一邊說,一邊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的工資到賬信息。
巴嘎村不僅有地上跑的,還有水里游的。
同樣是2023年,西藏尼曲生態漁業有限公司落戶該村,建成700萬尾魚苗存塘量的繁育基地,形成“種、繁、養”一體化鏈條,大幅提升林芝市本土魚類養殖規模。2024年共出售魚苗400多萬尾,收益340萬元。
企業合伙人、巴嘎村村民久米說:“我們打破本地群眾不養魚的傳統,發展了一個當地的新興產業。今后,村里的各類生態項目落地,還將為我們拓展更大的市場。”
養殖有術、種植有道,米林鎮雪卡村的黃精產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當地引進云南云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米林藏黃精資源開發分公司,帶領35戶農民以500畝林地入股經營,把簡單的土地流轉變成了入股分紅,收益更可持續。2024年,該項目累計帶動就業8000人次,實現勞務增收200萬元。
村村攜手,抱成團了
米林市處在高山峽谷之中,轄內69個村居之間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發展極不平衡,村居之間“單打獨斗”很難形成氣候。為突破瓶頸,米林市鼓勵支持各村居打破地域限制,抱團取暖、共同發展,讓后進村變成“后勁村”。
其中,米林鎮米林村、東多村、幫仲村通過自籌資金,聯合建立感恩建材銷售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推選能力突出的黨員干部和致富能手作為合作社的管理人員。從2018年開始,入股村民每年享受分紅收益,截至目前已累計分紅2439萬元。
強村帶弱村,共同富裕一個不落下。
2024年,里龍鄉里龍村與康桑村聯合成立西藏米林星澤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將村民的機械集中運營管理,把資源效益發揮到最大。截至目前,公司擁有17輛工程車、5輛運輸車,去年盈利超40萬元,帶動就業20人。
里龍村黨支部書記西洛說:“集合兩個村的力量共同經營,大家勁往一處使,就能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承接更多大項目,讓企業惠及兩個村的群眾。”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輸血”到“造血”,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米林市雅江兩岸興業強村富民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