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族網通訊 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有一個名為彭倉村的小村莊,平均海拔3890米,這個曾以青稞、土豆為生的傳統村落,如今依托“金果蔬”產業實現華麗蝶變,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7萬元,連續十年蟬聯全縣榜首,果蔬收入占比超五成,成為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圖為彭倉村水果、蔬菜棚
“3800米種車厘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科技特派員普瓊指著智能溫控大棚介紹。面對村民“高原種不活金貴果”的疑慮,他帶領團隊日夜攻關,獨創“低溫休眠+人工授粉”技術,成功打破種植禁區。如今,車厘子售價達每斤120元,草莓、無花果供不應求,年產量突破600噸?!斑@些果子甜了游客的嘴,更富了村民的兜!”普瓊笑道。
山東濟南援藏力量為村莊注入強勁動能,累計投入4500萬元,建成174座溫室大棚、2800平方米現代化種植區,配套冷鏈庫、糧油加工廠等設施,更打造了民族團結主題公園、幸福廣場等民生工程?!耙郧百u菜日曬雨淋,現在攤位有遮陽棚、標準化貨臺,日收入翻了幾番!”村民邊加在349國道旁的直銷區忙碌著。41個免費攤位年惠及群眾300余人,“路衍經濟”激活了產業新通道。
圖為彭倉村科技特別派普瓊正在采摘西紅柿
“當年試種西紅柿,村民躲著走!”原村支書邊巴頓珠回憶。為破局,村兩委帶頭示范種植,畝產值三年翻三倍的成績終于點燃村民熱情。如今,村集體通過土地置換統一管理大棚,年增收6萬元;合作社推行“生產在戶、服務在社”模式,統一育種、銷售青稞良種140萬斤,帶動增收423萬元。“現在年輕人搶著回村創業,守著大棚比進城打工強!”邊巴頓珠說。
如今,彭倉村已建成174座溫室大棚,種植西瓜、草莓、車厘子、無花果等高附加值果蔬,年產量達608噸,果蔬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2%。村民邊加感慨:“以前種土豆一斤賣幾毛錢,全家辛苦一年也就勉強糊口,現在草莓一斤能賣十幾塊,節假日一天收入上千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彭倉村通過“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規范土地經營管理,將溫室大棚土地收歸村集體,實現集體經濟增收。村集體收入用于購置工程機械、參與項目建設,形成良性循環。此外,村合作社采取“生產在戶、服務在社”的模式,統一管理、集中銷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依托349國道的區位優勢,彭倉村設立巴扎果蔬直銷區,免費開放41個銷售攤位,推動“路衍經濟”。村民普珍說:“現在攤位有遮陽棚,擺貨、稱重都不費勁,生意越做越紅火!”這一舉措惠及300余名群眾,就地拓寬了銷售渠道。
圖為彭倉村村民普珍
如今的彭倉村,路寬了、新房蓋起來了,年輕人紛紛回村創業。彭倉村的實踐證明,只要堅持創新、科技賦能,高原也能長出“金果子”,甜了舌尖,更甜了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