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是明亮的,照亮路人“歸途”,也點亮最簡單的幸福。
說到燈,就不得不說到電。作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故鄉的水電站發電量是由冬夏交替的水量決定的。讓人感到不滿足的是,過年在冬季,錯過讓人魂牽夢繞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家常便飯”,瘋狂加裝穩壓器、升壓器,在“弱電”與“強電”中斡旋,一代人終究有些難以釋懷。
開放式的火塘是一代人的記憶。伴著黑黢黢的茶壺冒出的熱氣,火塘里的柴火散發著微弱的光,房梁上的燈泡亦如此。你聽,收音機里的廣播播成了慢四拍、電磨的轟鳴聲高高低低……日復一日,電力始終沒有好起來。
有一年,為提前碾好過年的米面,父親整夜蹲守在河邊的水磨房里,伴著雞鳴才遲遲而歸,一臉疲倦卻又如釋重負。
學會習慣就好。好些年,鄉親們早已習慣了與“弱電”為伍。只要還能磨出白花花的面粉、錚亮飽滿的大米,生活與往常一樣,知足而不富足,日子還是那樣簡單卻又滿足。
九十年代以后,一波接一波的農村電網改造開始席卷廣大農村,故鄉亦如此。電燈越來越亮了,柴火的光再也遮蓋不了燈光,滿場春晚再不用來回“博弈”,百姓的生活像燈光一樣,變得越來越好了。
黑白電視機換成了彩色的、放映機取代了錄音機,冰箱、冰柜等電器設備輪番上場。“強電”的強勢上線,故鄉的“弱電”發電廠永遠定格在了歷史長河的某個瞬間。隨著時代的發展,燈光照亮了鄉村的各個角落,像洶涌奔騰的金沙江水,帶走了一輩又一輩人,連同那些記憶,消散在了人世間。
如今,發展中的故鄉早已“面目全非”。沒有了泥巴路、沒有了黃牛車、沒有了二八大杠、更沒有了那些曾熟悉的面孔……
深夜,故鄉的太陽能路燈明亮晃眼,照亮著行人斑駁的身影。
而今的故鄉,在黨中央的光輝照耀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只是記憶中那些關于電與燈的故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成為了一生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