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勒緊褲腰帶到憑票購買再到自由采購,從空蕩蕩的菜籃子到食材豐富的餐桌,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新中國成立75年來,迪慶州各族群眾餐桌上的食物品類越來越豐富,折射民生大變化。
吃頓飽飯是最幸福的事兒
家住德欽縣燕門鄉的斯那永次老人已經90歲了,盡管晚年生活很幸福,但過去的艱苦生活永遠是他心中抹不去的記憶。“我小時候,糧食緊缺,食物是定量供應,我家有10個兄弟姐妹,根本不夠吃,有時候餓急了,會去撿馬糞里未消化的青稞粒,用水淘洗后直接吃。”老人回憶說。
當時,群眾餐桌上的主食是玉米面和青稞面等粗糧,蔬菜以大白菜、土豆為主,逢年過節,能吃頓飽飯是最奢侈的事。
“以前逢年過節家里只殺一只雞,全家十多口人就得按照老幼順序瓜分一只雞,輪到我時往往只剩一點肉渣了。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雞、鴨、魚這些葷菜只要想吃,隨時吃得上。”斯那永次老人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迪慶州糧食生產也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全州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不斷擴大,總產量屢創新高,為各族群眾吃飽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各族群眾實現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質的飛躍。
飲食從單一到多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飲食文化的融入,不僅豐富了高原地區老百姓的餐桌,更促進了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海鮮、蔬菜等原本在高原稀缺的食物逐漸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現在年夜飯的花樣越來越多,今年我就去菜市場買了不少螃蟹、花甲等食材做了一桌海鮮宴。”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的卓瑪說。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迪慶高原,隨著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迪慶藏餐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融合。糌粑、酥油茶等傳統美食依舊受歡迎,但更豐富的食材和更多樣化的烹飪方式被引入。漢族、納西族、白族等多民族飲食文化在此交融,藏餐廳的菜單上也出現了如香酥排骨、紅燒肉、傣味涼拌木耳等各種風味的菜肴。這些變化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味蕾,也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高原農特產品走向世界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迪慶州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青稞、食用菌、葡萄、中藥材等高原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不僅讓老百姓的餐桌更豐盛,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近年來,青稞種植面積穩步擴大,深加工產品如青稞啤酒、青稞餅干等遠銷國內外,贏得了市場認可。食用菌產業成為迪慶的一張名片,尤其是松茸,年產量占據國內外市場的重要份額。葡萄產業屢獲國際殊榮,成為高原特色農業的璀璨明珠。截至2023年底,全州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9萬畝,綜合產值6.14億元,涉及種植戶0.5萬戶,實現人均收入3500元,戶均收入1.38萬元。通過引進現代種植技術和加工手段,迪慶中藥材產業基地規范化水平顯著提升,目前,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2.58萬畝,年產值約8.43億元,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畜禽養殖業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轉型,逐步形成了以牦牛、藏香豬、尼西土雞等高原特色畜禽養殖為核心的產業體系。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提升了養殖技術和市場對接能力,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累計認定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2家,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2234個,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管理1151家。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210個,全國名特優新產品10個。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長。
如今,迪慶州的美食不再局限于雪域高原,而是乘著新時代的東風,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香格里拉牦牛干巴、冰酒、辣椒罐頭、藏梨膏、藜麥青稞粥等高原農特產品,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為了市場上的熱門商品,遠銷國內外。松茸、黑松露等珍貴食材也通過電商平臺和冷鏈物流快速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上。此外,吹肝、米腸、奶渣、苦蕎粑粑等傳統美食在保留原有風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烹飪方式,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品嘗,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昔日,人們追求的是飽腹與豐盛,而今,綠色、健康、營養成為了餐桌上的新風尚。老百姓更加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與營養均衡。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稀有”食品。人們對吃的要求更高了,吃出健康、吃出享受、吃出文化已成為迪慶人的飲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