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堅守在雪線
——記白馬雪山曲宗貢生態定位監測站江次農布
27年,一直堅守在雪山深處,江次農布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白馬雪山,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
1997年,江次農布入職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德欽分局工作,一直奮戰在基層保護站(所),現在是曲宗貢生態定位監測站負責人、林業工程師。
與保護區一起成長
自入職以來,江次農布先后在白馬雪山霞若保護所、茨卡通保護所、奪松保護所工作,一年中至少有半年在雪山上奔忙。自2012年建站以來,江次農布就在云南省海拔最高的野外科研工作站(所)曲宗貢監測站工作,駐地海拔3910米,工作區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均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32.1℃。
從籌備建站起,江次農布就和兩個同事被安排到曲宗貢監測站。三人每次進山都要背著足夠一個月的補給從國道214線老路走到曲宗貢監測站,七八公里的雪線山路他們要汗流浹背地走上半天,剛開始,曲宗貢工作站只有木棚和帳篷,三人買了小型太陽能發電機用來照明,開始了白馬雪山的保護之路。
在曲宗貢監測站工作,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剛開始建站時,由于條件有限,江次農布和同事只能擠在一張簡易床上睡覺,而且往往一呆就是一周以上,有時甚至一個月,他們互相戲謔與同事同吃同住的時間比家人還要多。因山里沒地方洗澡,每次出山,他們總是蓬頭垢面。后來,國道214線白馬雪山段改道,從曲宗貢監測站到公路邊只有4.5公里,這才縮短了他和同事的補給線。
兩年前,一條簡易的防火通道修到了曲宗貢監測站,如今的曲宗貢監測站已經通了網絡,有了空調,而且還有一批年輕人在這里工作。
曲宗貢監測站從帳篷到石頭房,從挑水到安裝自來水管,從太陽能發電到水力發電再到電網接線,從山間小道到防火通道開通,從與世隔絕的信息孤島到光纖網絡拉入的變化,每一次都浸透著江次農布的汗水。
用行動踐行白馬精神
隨著最初一起工作的兩位同事相繼退休,50歲的江次農布成了站里的老大哥,在保護區開展勘界立樁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帶領技術專家和年輕職工,背著沉重的補給和界碑,從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到保護區的邊緣地區,歷時一年多時間,走遍了保護區邊界,收集信息、勘定界樁,圓滿完成了勘界工作。
江次農布經常帶著年輕職工開展“三大”巡護、紅外相機監測等工作,常年穿梭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無人區,克服寒冷與缺氧,在平常人看來極端艱苦的工作,他們已習以為常,并以此為樂。
作為站里的負責人和前輩,大家親切地稱江次農布為“江哥”。工作中,他將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在巡護和監測過程中,大家總會聽到江哥的提問和講解。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儼然是白馬雪山自然資源的“活百科”,保護區內的所有植物、動物他都很熟悉,并對其習性了然于胸。在生活中,江次農布總是以身作則,他用行動讓大家看到了什么是吃苦耐勞,什么是不畏艱難。
生態保護結碩果
27年的積累讓江次農布在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先后主持并參與曲宗貢監測站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學等院校合作開展的曲宗貢科普基地資源調查等多項研究,參與出版了《白馬雪山曲宗貢野生蘑菇圖鑒》《德欽生物多樣性》等科技書籍,為建設“智慧保護區”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經過他和同事們不懈的努力,區域內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白馬雪山盜獵行為極為罕見,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又恢復了勃勃生機;一度瀕臨絕種的白馬雞在2012年通過人工孵育恢復了種群,每到冬季,白馬雞種群還會到監測站周圍鳴叫覓食;2017年,監測站的紅外相機還拍攝到了金錢豹的活動影像;監測站負責開展的松茸項目二號樣地從2014年的30余朵增長至2018年的364朵,松茸保育擴繁成效顯著;高山巖羊從4個種群74只增長到8個種群千余只;松茸菌絲侵染宿主及菌根苗回植技術研究項目,為松茸資源的保護、恢復和持續利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與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合作開展的“白馬雪山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入選生態環境部評選的15個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之一。
“天地間有一座白馬雪山,那是我守望的地方——風雪飛,天寒心有熱,跌倒在雪地的兄弟,你站起朝前走……”正如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區歌《白馬之戀》所唱,這正是江次農布27年堅守云南最高生態監測工作站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