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8日舉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成果2024年一季度發布會上,集中發布了示范區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領域探索形成的四項制度創新成果,包括“跨域統一生態環境準入制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統一量化評估機制”“跨界飲用水水源地共同決策、聯合保護和一體管控機制”和“重點跨界水體聯防聯控、協同治理及生態共建機制”。
發布會上介紹,本次發布四項制度創新成果,是示范區建設四年多來針對跨區域共保聯治普遍性問題、重難點問題所進行的有效探索和經驗總結,已經具備較好的實施成效,可為全國其他重點地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提升綠色創新能級提供可借鑒的范本。
例如,示范區“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等重點跨界水體上下游、左右岸的功能定位、管控要求、治理標準各不相同,跨域生態建設項目在規劃定位、管理級別、建設重點和時序進度等方面存在差異。為此,示范區制定實施《示范區淀山湖、元蕩、太浦河(含汾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及生態建設實施方案》,聚焦重點跨界水體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關鍵問題,明確協同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等5項工作機制,以項目化、清單化形式統籌推進跨界河湖生態治理。《方案》實施以來,47個重點跨界水體實現了聯合河湖長制的全覆蓋,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的“五個聯合”制度不斷深化。太浦河共保聯治示范段完成22公里生態綠廊建設;淀山湖堤防達標及岸線貫通工程(江蘇段)已完成,青浦段(一期)即將完工,淀山湖(昆山片區)11條河道完成清淤整治;青浦、吳江兩地持續同步推進元蕩岸線生態修復和功能提升工程,共修復岸線全長23.9公里,元蕩成為首個地跨滬蘇兩地的示范幸福河湖。
數據顯示,2023年,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從2019年的75%上升到96.2%,AQI優良率從78.4%上升到84.1%,“一河三湖”重點跨界水體水環境質量提前達到或優于2025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