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綠色是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多年來,福建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其中,僅在野生動植物保護上,就下了大功夫,福建是如何用“智慧”的手段呵護野生動植物的家園,擦亮“清新福建”的亮麗名片?今天,我們一起到福建去看一看。
這是多年前的候鳥遷徙季,福建的志愿者為了觀測記錄候鳥的種類、數量、習性等,專門組織的觀測行動。
如今,這樣需要大量人力的場景正在減少。通過球型攝像機和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平臺的人工智能系統,像這樣,只需要一兩秒就能識別出候鳥的種類,并統計數量。位于福建福州的閩江河口濕地是中國單位面積水鳥種類和數量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吸引了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棲息,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目前,保護區內的主要區域已基本實現高清攝像頭覆蓋,最近還成功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北遷前最重要的換羽現象。
除了“ 鳥臉識別”,這套生態保護系統還能實時監測環境指標,一旦PM2.5 、PM10、負氧離子含量等指標出現問題都能及時預警。
在福建,不僅有這樣作用于局部的生態保護系統,還有集成了遙感、無人機、紅外監測等多種技術,對全省森林、濕地等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起著監測、監管、監督的作用。
現在福建護林員的日常工作也正在變得不一樣。在福建君子峰自然保護區,護林員葉貽云的一天要從手機運用中開啟,通過專門開發的護林員手機應用來記錄一天的工作軌跡和內容,直到關閉應用,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這樣“智慧”的管理也讓葉貽云感受到了保護區的變化。
智慧保護體系賦能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在福建戴云山保護區,科研人員就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記錄了蝴蝶中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斑喙鳳蝶完整的一生,填補了金斑喙鳳蝶的研究空白;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通過遠程視頻技術,三年來已發現并發布了29個新物種。
目前,福建林業大數據中心已集成全省1500多個防火視頻監控設備,可實現重點區域全天24小時監測;建設全國首個一站式林業無人機應用管理平臺,匯聚全省林業無人機飛行數據近3萬次,采集圖片60余萬張,這張“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保護網還將被進一步織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