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以“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未來,我們是恢復一代”為口號,聚焦土地恢復、遏制荒漠化、增強抗旱能力。
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對地球和人類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超過20億公頃的土地已經退化,影響30多億人。土地退化還在以每年1200萬公頃的速度發展,對全球糧食和水的供應造成影響。每年約有5500萬人直接受到干旱影響。
氣候變化與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導致干旱、熱浪和野火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日益增加,從而加劇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森林砍伐和土壤退化會破壞森林、旱地和草原,從而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測,到2030年,隨著氣候危機的惡化,干旱、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能迫使1.35億人遷移。土地退化會打斷地球的自然過程,造成土壤侵蝕、清潔水短缺、物種瀕臨滅絕。
該機構指出,為生態系統恢復每投資一美元,就可帶來多達30美元的回報。在正確的地點恢復15%的土地并不再轉變其用途,有望避免60%的預計物種滅絕。此外,城市只占陸地面積的3%,卻居住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城市的影響力巨大,可在土地恢復工作和建設抗旱能力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2021年至2030年為聯合國大會確立的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各國在履行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計劃的承諾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各國承諾恢復10億公頃的退化土地,并對海洋和沿海地區作出了類似承諾。其中,“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框架”確立了“30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全球陸地和海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呼吁,成功的土地恢復工作必須要匯聚各代人的知識、干勁和雄心。“我們可以成為與土地和平相處的一代。我們可以成為恢復一代。”
聯合國于1972年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牽頭,每年舉辦紀念活動。2024年世界環境日的主辦國是沙特阿拉伯,重點關注土地恢復、遏制荒漠化和建設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