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清華世家出身的高曉松。
提起清華學子,你會想到什么?西裝筆挺、套裙曼妙的社會精英;學術領域的專家大咖;年薪百萬、豪車任選......然而,像他們一樣的學霸人生,你見過沒?
1976年5月,李業壯(左)、趙家國(右),二十幾歲的他們從首都北京來到海拔4000多米,生活環境十分艱苦的西藏那曲地區,從事汽車修理和農牧機械的制造工作。如此人生,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理解。
”圖為藏北八塔 攝影:張小平
那曲草原,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空氣稀薄,常年不長樹木。26歲的趙家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了17年。被問到當年為什么要去這么遠的地方工作時,趙家國說,“那個年代人的想法只有一個,祖國需要我去,我就去。
在首都博物館的《牦牛走進北京》展覽上,趙家國看著來自于西藏的展品,不僅回想起當年。藏北草原的歲月雖然艱苦,但他回憶起來確是那樣的神采奕奕。“當年在那曲,我們沒有蔬菜和水果吃。文化生活也非常匱乏,整個縣城,只有一條街道、一個大禮堂、一個郵電所和一個百貨商店”。
圖為在西藏那曲工作的幾個工農兵學員當年的合影。
趙家國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并不特殊。據不完全統計,那個年代約有2000左右的工農兵學員、中專生來到西藏工作。這些人,將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西藏。
李業壯被分配到了那曲地區農機廠工作。他介紹說,和他一起被分到西藏的工農兵主要負責機械加工和農業機電汽車的修理?!拔业浆F在都很自豪地說,我參與冶煉了那曲的第一爐鐵水?!崩顦I壯說,從那時起,那曲有了鑄造技術。
李業壯在那曲工作了5年。草原上沒有什么文娛活動,工農兵學員們就自己創造條件。跳遠、跳高、下象棋,李業壯還學會了騎馬。李業壯說,對于那個年紀的他們,少有遠離家鄉的孤獨感。
”圖為那曲草原賽馬會 圖片來自新華網
“大學生們聚在一起,自己動手做飯,動手學本領?!崩顦I壯說,2013年,闊別西藏38年,他帶著夫人故地重游。想找一找當年工作過的地方。“我多方打聽才知道,出于對西藏環境的保護,那曲不再發展工業,我們的廠子也被撤消了。
李業壯說,“雖然廠子沒了,但看到那曲的發展變化,我還是很激動。現在那曲有農貿市場、電影院、商場、大小飯館,大街上到處有賣水果和蔬菜的。”
圖片來自首都博物館微信
2月26日,是藏歷新年的除夕日。《牦牛博物館》展覽邀請藏族同胞、曾在西藏工作過和喜愛藏文化的人士一起歡度藏歷新年。
“牦牛展不僅把這些為西藏建設付出汗水的人們聚集起來,還為我們,甚至更廣大的參觀群體展示了牦牛對西藏歷史發展的特殊意義。”李業壯認為,正如展覽中所說,牦牛的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代表了西藏精神。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精神,也就是讓更多人了解西藏。攝影:周晶
說到“老西藏精神”,人們總是提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清華學霸們卻說,我們沒有想到苦、也沒有想到死,只知道“黨要我上,我就上”。從崢嶸歲月到花甲之年,如此質樸平凡的情懷幾乎伴隨了他們的一生,這大概就是屬于父輩們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