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青海發源,大河浩蕩,奔流不息,滋養著廣袤大地。地處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區,素有“中華水塔”美譽,是全球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集中的自然保護區。
從2005年開始,我國正式公布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相繼實施以“生態治理、生態補償、草原恢復”等為重點的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
2021年5月25日拍攝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的鄂陵湖(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2016年,我國啟動全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青藏高原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推進一系列改革,著力解決當地局部生態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保護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開展一系列探索,成效顯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創新建立了“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超過1.7萬名牧民持證上崗,撿拾垃圾、巡護山水、保護野生動植物,守護三江源。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扎陵湖畔巡護。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青海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加強對源頭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使三江源頭的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草地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灘治理區域的植被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持之以恒的保護建設,換來了三江源頭“千湖美景”重現。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驢……一度罕見的各類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如今頻頻現身廣袤的三江源大地,動植物類種群數量增加,廣袤草原呈現青山綠水、湖泊交織輝映的美麗景象。
這是2021年9月28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保護區拍攝的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生態環境逐步修復的同時,三江源牧民群體也實現了增收。青海健全完善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特許經營制度,優化特許經營項目目錄,科學合理測算生態體驗項目生態訪客容量,推進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等特許經營活動有序展開,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群眾積極參與保護、共享建設成果,實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這是2022年3月24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內拍攝的野生白唇鹿群。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走進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草甸綿延荒漠茫茫、藍天白云“觸手可及”,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震撼人心。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等特有珍稀動物不時出現,更讓國家公園充滿靈動與生機。牧歌悠揚,牛羊肥壯,萬物共生,繪就“中華水塔”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