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色粉壟機后面的螺旋形鉆頭深深扎進土地,土層瞬間被粉碎成顆粒狀,土壤變得松軟似“面包”。對比一旁因重力碾壓、表層缺水而無比堅硬的板結土地,這一耕作“神器”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農民們喜上眉梢。
剛察縣粉壟技術試驗現場。剛察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剛察縣平均海拔3300米,耕地基本是栗鈣土(黃土)這種類型,土壤耕作層較淺,砂石分布普遍,多年來拖拉機輪子重力碾壓導致犁底層上移,加之耕作層板結、缺氧、缺水,使得化肥和農藥的需求增多,土壤和農產品容易被污染。”剛察縣農牧水利綜合服務中心技術人員李明軍說。
因氣溫、地勢等影響,高海拔地區作物生長本就緩慢,脆弱的生態環境更是經不起污染與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損害了農產品的質量,最終影響的便是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勢在必行。
2023年年初,青海從廣西帶回來了粉壟技術這一新的農業增產方式。隨后,這一技術在湟源縣、貴德縣率先進行試驗并實現作物增產。
湟源縣粉壟技術試驗現場。董元福 攝
在湟源縣,通過在1480畝鹽堿地上開展粉壟耕作技術試驗示范,使得試驗田平均每畝年增產15%至20%,每畝增收200元,共計增收29.6萬元,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
“今年我們王屯村推廣種植鮮食玉米370畝,推廣粉壟技術種植青稞200畝,預計收益可達30萬元。”貴德縣河東鄉王屯村賈林興高采烈地說著。
何為粉壟技術?所謂“粉”,就是利用螺旋形鉆頭替代傳統犁頭,通過高速旋轉、橫向切割,把土壤粉碎成顆粒物;“壟”,就是在耕作過程中讓土壤自然懸浮成壟,可直接播種作物。粉壟可使耕作的土層加深一倍左右,讓土壤成粉狀還不打亂土壤層,相當于一次耕作同時完成全套耕作過程。
2024年4月,為了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剛察縣組織相關人員赴貴德縣粉壟技術作業現場實地觀摩學習并引進這一技術。
“根據剛察縣耕地土層較淺的實際,我們選擇適宜作業、土層較好的地塊開展技術示范,試驗田主要集中在剛察縣哈爾蓋鎮貢公麻村、泉吉鄉新泉村等地,結合我們縣土地平整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優勢,想要利用這一技術推進全程機械化的示范。”剛察縣農牧水利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馮欣表示。
根據耕地土壤條件和耕作實際,剛察縣制定細化《2024年剛察縣粉壟技術試驗實施方案》,今年計劃實施粉壟技術試驗300畝,在青稞、油菜、燕麥三種作物上分別試驗100畝,同時分別設對照區100畝,驗證該技術在剛察縣不同環境、不同作物的田間應用效果。
“以前我們耕作的時候,土地深翻深度差不多20公分,用這個技術進行作業后,深度能達到30公分。”剛察縣哈爾蓋鎮塘渠村的村民文海承包著貢公麻村的100畝土地,家里主要收入來源靠種植農作物的他,今年也前往貴德縣觀摩學習,回來后便在承包的土地上進行了青稞作物的耕作試驗,目前已完成青稞的耕作和播種,對于試驗結果,他滿懷期待。
5月9日,在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100畝油菜的翻耕作業也如火如荼開展著。
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正在運用粉壟機進行田間作業。剛察縣委宣傳部供圖
“下一步,我們將全力做好土樣采集化驗、農作物生育期預測等相關農事活動,逐步擴大粉壟技術的應用面,著力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進一步推動剛察縣農牧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在田間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里,馮欣望著遠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