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草原上的羊群。張洪旭 攝
保護好生態,是當地發展畜牧業的基礎。張洪旭 攝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青海湖之南而得名,在這里高寒草地不僅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也是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基礎。
打造千頭萬只牦牛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83個、藏羊高效養殖示范點25個、草畜配套生態牧場28個、萬畝青稞油菜和飼草種植基地11個、牛羊存欄量504.31萬頭(只)、認證有機草場256萬公頃……
近年來,海南州堅持“生態立州、清潔能源強州、農牧業穩州”戰略,以打造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區為目標,將牛羊養殖瞄準科學化、高效化、特色化等方向,以種養加、產供銷、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為載體,不斷轉變發展方式、整合生產資源、推動股份改造、創新發展模式、打造建設樣板、推廣高效養殖、加大科技支撐,走出了一條“畜”勢勃發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科學高效
助力生態畜牧業提質增效
走進海南州共和縣倒淌河鎮次汗達哇村尕海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尕海合作社),寬敞的現代化羊舍鱗次櫛比,“咩咩”聲此起彼伏,次汗達哇村黨支部書記、尕海合作社理事長多杰才讓站在羊舍外說:“現在養羊可比過去輕松多了”。
曾經,次汗達哇村由于過度放牧,牧草日漸稀少,造成草山沙化日益蔓延,同時羊兒因品種雜、體質弱、母羊生產性能低下,通常賣不上好價錢,尷尬窘境一度使牧民生活陷入困境。
破局,迫在眉睫。2018年村黨支部積極調整結構、強化特色,以高質量發展藏羊養殖產業為目標,成立尕海合作社。并在2020年股份制改造,以牧民自愿方式對草場、耕地、牲畜等生產資料進行折股量化,同時引進科研技術,打造培、產、銷一體化的優勢高效養殖技術集成科研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共贏的高效養羊之路。
何為高效?“首先是精細化分類,羊群被分為種公羊、斷奶羔羊、哺乳母羊及適繁母羊群4類,放牧時,根據草場大小及牧草長勢,定量單獨組群放牧。其次,在羊舍配備‘恒溫箱’‘智能控制柜’等設備,應用智能飼喂、加濕恒溫等技術,打造‘科技范兒’十足的標準化羊舍。比如,在畜棚屋頂坡面安裝光熱板,采用太陽能熱水,經循環系統為畜棚提供基礎溫度的同時還滿足了羊兒的飲水溫度要求。”多杰才讓介紹,在此基礎上,通過海南州農牧局協調,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等科研院所及畜牧技術專家也會定期上門,為合作社養殖人員開展面對面的科技培訓指導。
“我們從藏羊系列精料補充料配方設計,到動物飼養試驗驗證,形成了藏羊母羊規范化養殖技術和羔羊標準化養殖技術,構建了‘牧繁場育’生產模式,打破藏羊母羊‘季節性繁殖、一年一產’生產模式,使6月齡羔羊活體重提高112%,當年天然草場載畜量同比減少50%。”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侯生珍說,目前,經過標準化養殖技術應用,尕海合作社養殖的藏羊已由最初的“一年一產”轉變為“兩年三產”的高效養殖,并成為共和縣藏羊良種繁育基地。
近年來,依托“藏羊產業提質增效標準化生產體系構建”等項目,來自青海大學農牧學院藏羊研究團隊20多人,為尕海合作社及周邊16個合作社進行了示范推廣,以科技助力畜牧業“新質”發展。相關技術研究,實現了“草地生態環境保護+草地畜牧業生產”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三產”融合
助力生態畜牧業鄉村振興
海南州興海縣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前往河卡鎮上游村興海縣高原豐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高原合作社)的途中,風吹草低、牛羊漫步的場景一路相隨。
從分散的傳統養殖牛羊到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標準化養殖;從逐水草而居到以草定畜科學養殖;從觀望、猶豫到信心滿滿加入合作社……多年來,上游村依托合作社堅持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道路,牧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原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來,將40戶自愿加入合作社牧民的草場、耕地、牛羊和資金量化成股份,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農機機械和勞務輸出五個小組,解決就業80余人,在發展養殖業一產同時,又“接二連三”大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這款‘高原豐收菜籽油’是我們的爆款產品之一。”在高原合作社展館內,監事長朋去乎從擺滿了各種特色商品的展臺前拿起一瓶菜籽油向記者介紹,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種養結合推動草畜聯動,將種植的油菜、青稞,分別加工成菜籽油、糌粑,將牛羊精深加工成牛肉干、曲拉、酸奶及羊毛被等產品。
同時,合作社與有機農畜產品開發公司、代加工廠等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售產品,并在河卡鎮租賃商鋪開設興海羊卓農產品銷售部,銷售合作社產品。2023年,高原合作社藏羊存欄量達2967只,出欄羊羔2535只,年收入270萬余元,入股牧民人均分紅6萬余元。
“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興海縣堅持生態保護理念,圍繞草原生態保護、農牧業經營主體建設、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草畜聯動、多元化服務和產業化發展等目標,于2023年完成全縣40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并將草場、牲畜、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整合入股,實現社員變股東、產權變股權、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的轉變,逐步打破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
截至目前,興海縣存欄牦牛33.84萬頭、藏羊60.19萬只,出欄牛羊38.6萬頭(只),惠及9742戶近2.3萬牧民群眾實現人均增收2740元以上。
特色養殖
助力生態畜牧業“強中生優”
驅車行駛在貴南縣的茫曲、過馬營、塔秀及森多等地時,人們會發現這里的草原有些不同,草場上除了常見的白色藏羊外,還有一種純黑色藏羊點綴在碧綠的草原上。它就是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名錄、領跑貴南畜牧業發展的草原“黑珍珠”——黑藏羊。
黑藏羊又稱貴德黑裘皮羊,肉質鮮嫩,具有高蛋白、高灰分、高氨基酸、低脂肪、低水分的“三高兩低”特征,其羊羔皮皮板堅韌,烏黑發亮,卷毛緊實美觀。2015年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稱號;2016年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2017年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手握“王牌”,如何打出一手好牌?多年以來,貴南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發展黑藏羊產業,建立全省最大最優的高原飼草、黑藏羊生產基地。借助“青洽會”“農交會”等省內外展銷平臺,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著力打造“貴南黑藏羊”金名片。如今,貴南黑藏羊已走出青海,成為北京、南京等地消費者“舌尖上的美食”。
來到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干凈整潔的圈舍內,飼養員久先本正在投放新鮮的飼草料。隨著草料投進槽內,毛色黝黑的黑藏羊紛紛上前爭相食用。“我負責每天給黑藏羊喂飼料、喂水,月工資3000元。短短幾年間,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還學到很多黑藏羊養殖技術和經驗。”久先本告訴記者。
加尚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黑藏羊生態農牧業科技專業合作社……在繁育中心展廳正中間的“貴南黑藏羊分布展示圖”上,密密麻麻標滿了紅色標記牌,貴南縣“1210”黑藏羊發展模式各點位分布一目了然。“‘1210’發展模式,就是以繁育中心為主,向兩個黑藏羊示范村,10個繁育合作社拓展,加強擴繁育種的能力。”繁育中心副主任旦正杰介紹,每到配種時節,中心就會把養殖的種公羊分配到不同的母羊群中配種,讓黑藏羊保種擴繁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發展了10余個合作社,“1210”模式已升級為“12+N”模式。
保種之外,繁育中心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全縣黑藏羊建立“數據庫”。“保種擴繁產下的黑羊羔6月齡體重達到20公斤以上,經過鑒定后佩戴耳標,每只補助100元,同時,中心會為其建立檔案、頒發‘身份證’。”旦正杰風趣地說,貴南黑藏羊全是“持證上崗”。
目前,貴南縣重點在森多鎮、塔秀鄉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家庭牧場、養殖大戶等,組建高原型藏系羊基礎母羊群250群(每群200只)5萬只,由黑藏羊種公羊作為父本,高原型藏系羊母羊作為母本,采取人工控制本交和人工授精的方式,開展黑藏羊種群擴繁工程。據統計,2023年鑒定黑藏羊羊羔34250只、發放補助342.5萬元、涉及養殖戶108戶,鑒定黑藏羊種公羊440只,預計2024年全縣黑藏羊保種和擴繁規模可達12.5萬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