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縣河坡鄉
白玉藏刀,主產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河坡鄉境內。而這里在格薩爾王時期屬于嶺國境內。相傳,格薩爾與霍爾王在現今白玉,甘孜一帶展開大戰。 但苦于兵器不夠優良,作戰成果不大。后來,在戰爭中俘獲來了霍爾王部落中的著名鐵匠曲打,格薩爾命其為嶺國制造兵器。在先今河坡,熱加鄉一帶,曲打帶領一幫工鐵匠,開山尋礦鑄鐵,這里逐漸形成了鐵質手工藝品的生產基地。河坡鄉也有了格薩爾王的兵器庫之說。
白玉藏刀有重達十多斤的寶劍、彎刀、也有輕巧的匕首。
藏刀中最精美的工藝,就靠這些最質樸而簡單的工具完成。
早在唐代,藏王屯兵康區,為戰爭所需,鑄造刀、矛、弓、箭等兵器,工藝隨之傳入。嶺?格薩爾興起之后,更是廣集工匠,趕制兵器。強令霍爾部落著名鐵工曲打帶徒傳藝,并開始土法煉鐵,促進了以兵器為主的民族工藝長足發展。今熱加鄉阿仁溝一帶,尚可見當時煉鐵所遺鐵渣跡痕;格薩爾的故事和視察兵器生產故事無數;“河坡”地名由此產生。
家族式的藏刀制作作坊
過火淬煉,土法制作的火灶,是白玉藏刀制作中的一大特色。
制作過程中的反復鍛打
白玉縣境內有不少的著名寺廟,比如噶托寺,白玉寺等。這些寺廟的建寺歷史都在三,四百年之上。這使得河坡的手工藝品與宗教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明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為給他逝去的妃子徐氏求冥福,“遺使往西土求藏經之交,刊梓印施,以資為薦物之典”。應邀之噶瑪巴第五世活佛德銀協巴,活佛素仰嘎拖寺之名望,在赴京時,特地到該寺,并隨帶該寺一些著名工匠一同往京,“于靈谷寺建普渡大齋道場”,使白玉民族工藝匠師首次有了直接在先進地區參觀學習的機會。這種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促使民族工藝本身同較單純的兵器工藝向生產藏槍和佛事工藝轉化,而且德格土司和昌都地區的藏兵所用藏槍大部分產于河坡,這種轉化無論是對當時或以后的民族工藝發展,均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河坡之所以成為白玉乃至整個康區的手工業中心,溯本探源,無疑是與格薩爾的兵器生產基地和康巴第一座佛教寺廟在河坡建立有著重要的關系。
家中的小工匠在刀鞘上打磨紋路
打磨刀鞘的邊刃,并刻上紋路。
家族式的藏刀制作作坊,由上了年紀的老人帶領并傳授技藝。
藏刀刀鞘上的圖案,都是用鉛筆在紙本上勾畫出原型,再進一步雕刻到刀鞘上。
刀鞘上的紋路刻印
白玉藏刀制作屬于家庭手工式作坊,每一家都有著自己拿手的技藝。刀的價格依據品質的高低,刀鞘的工藝,鑲嵌的裝飾而定。其品種多樣,分腰刀、吊刀、兒童刀等類型,刀鞘分銀殼、銅殼、鐵殼三類,均雕有飛龍走鳳、寶石銀花等各種圖案,富有民族特色;接受我們采訪的老人也向我們展示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書。這也標志著河坡的民族手工藝開始走入一個新的舞臺。
河坡的手工藝人在作坊里制作佛堂宗教用具。
一把精美的白玉藏刀鍛造而成
與格薩爾王時期的作戰兵器制作有所不同的是,現在的河坡藏刀以很難尋覓當年的武器制造場景。戰刀等武器的制作生產,也早已隨著冷兵器時代的更迭而消逝。但如今的藏刀制作,仍保留著格薩爾王時期的遺風。家庭手工式作坊,也沿襲了格薩爾王說唱中的橋段。每一家都有著自己拿手的技藝,刀的價格依據品質的高低,刀鞘的工藝,鑲嵌的裝飾而定。其品種多樣,分腰刀、吊刀、兒童刀等類型,刀鞘分銀殼、銅殼、鐵殼三類,均雕有飛龍走鳳、寶石銀花等各種圖案,富有民族特色;接受我們采訪的老人也向我們展示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書。這也標志著河坡的民族手工藝開始走入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