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絨夏遺址位于色曲河邊的半山腰上
尼瑪絨夏遺址,位于德格縣柯洛洞鄉貢布頂村和春達村之間的奪色達村,現為甘孜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尼瑪絨夏遺址位于柯洛洞鄉奪色達村
德格是嶺·格薩爾王的故里,這里有許多動聽的格薩爾故事和有許多嶺國時期的古遺址。如龔亞的甲察城堡遺址,白亞寺的雅察阿登遺址、俄支的嶺·格薩爾宮殿遺址,阿須的格薩爾廟。柯洛洞境內也有珠姆的織布架和珠牡溫泉等。其中,柯洛洞鄉貢布頂村和春達村之間的奪色達村(原水電廠右側,甲木倉家旁邊“桑頂崗”的小山包上)有個古遺址。本土著名藏學家時任甘孜州政協副主席、四川民族學院教授噶瑪降稱,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土登彭措和澤仁吉美,甘孜州著名格學專家格桑曲批等多次查找資料、現場考察后認定為甲察大將守護西大門的尼瑪絨夏遺址,該遺址據今有1000年歷史。
我家就在尼瑪絨夏大將遺址不到200米的地方,非常熟悉這個古遺址,小時候經常在尼瑪絨夏大將遺址的石墻里玩耍,遺址面積大約有五六百平米,據我爺爺甲木·當秋(已故)講,以前遺址有五六層高,但我的印象中只有兩三層高,有內外兩層石墻,中間還長著一顆大柏樹,上個世紀70年代當地修水電站準備拆掉石碉時,我爺爺向區、鄉領導講明了古遺址的歷史背景后被保護了下來。
尼瑪絨夏遺址石墻
離石墻遺址500米的山腳下還有一個三四層高的土墻遺址,據說是尼瑪絨夏副將希卻朗卡生根(希卻郎卡生根的孫子郎卡卻加于1227年始建柯多寺)的遺址。這個土墻遺址“文革”后被破壞,現只剩下古遺址的墻角。?
我爺爺經常說,柯多寺的高僧大德們對這個遺址很重視,上個世紀20年代,柯多寺廟的甲啦堪布帶著我爺爺在古碉里埋藏過佛像、經文、寶瓶等許多文物。呷倫寺的呷倫乾則活佛和蓋窮堪布增經對我爺爺多次講到,這個遺址是甲察大將守護西大門的尼瑪絨夏遺址,詳細的歷史記載于呷倫寺《甘珠爾》手少本后記里。當時90多歲高齡的更慶寺嘎拉喇嘛也同樣能夠講述過這個古遺址歷史背景。嘎拉喇嘛還說,龔亞鄉的很多老人曾提起過關于甲察大將守護西大門尼瑪絨夏古遺址的傳說故事。
尼瑪絨夏遺址局部
2009年9月26日,當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新房,拆掉了古石墻一部分,后德格縣公安局采取了保護措施,沒有造成嚴重破壞。2010年11月22日,甘孜州政府公布第四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36處。其中,尼瑪絨夏古遺址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尼瑪絨夏古遺址
柯洛洞的尼瑪絨夏古遺址對研究格薩爾文化和藏族古建筑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和考古價值。保護古遺址是挖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保護古遺址是為后人留下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保護古遺址對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延續性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希望州、縣文物部門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好嶺國時期的遺址遺跡,組織專家進一步對古遺址進行研究和挖掘。為甘孜州和德格縣的旅游文化增加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