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瑪沁雪山四處看,祥云罩著大草原,不是七彩黃河唱歡歌,是馬背藏戲轉神山。從年保玉則往外看,神湖岸畔鼓鈸喧,不是牧民跳鍋莊,是格薩爾馬隊戰得歡。從獅王殿前往外看,珠姆廣場彩旗飄,不是大王征戰回,是十二美妃祈禱幸福年。”
藏戲
青藏高原的藏戲歷史久遠。據經典記載,在囊日松贊時代就有一種載歌載舞的“魯”和本教“搖鼓做聲”的巫舞在高原藏地流行。到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進藏后,藏王松贊干布非常欣賞大唐的服飾禮樂,將公主帶來的漢族樂舞與當地興盛的歌舞結合起來,又把其他地方流行的鼓舞技巧吸收融合,培養出一支專為公主表演的舞隊。后來,這種優美的歌舞逐漸流傳到一些上層貴族庭院。至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倡導藏族文化,在桑鳶寺落成慶典上,由寺院藝僧表演了啞劇型的跳神舞,并出現了一些形體式色彩的情節元素,被稱之為“羌姆”金剛舞。隨著格魯派勢力的東擴,“羌姆”開始流傳到藏域各處寺院,稱作“寺院羌姆”,在寺院重大節日由藝僧內部表演。
到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時代,將這種“寺院羌姆”文化形式與宗教儀式分開,允許民間藝人公開演出。從此形成了以唱為主,伴有舞蹈動作和伴唱形式的綜合型藏戲藝術。同時,經過民間藝人和上層知識分子的豐富加工提高,藏戲被賦予了深刻內涵和完美程式,成為具有民族風格的戲劇品種。這時的藏戲,表演內容主要有三部分,開首是一段祝禱詞,中間是正戲,最后是簡短的祝愿。這一時期,在藏南藏北許多地方產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民間藏戲演出團體,他們自由游走,將藏戲傳播到衛、塘、安多一帶,還流傳至不丹、尼泊爾、印度邊界地區。還在拉薩每年舉行聲勢浩大的藏戲會演,官辦的、寺院的、民間的、專業的、業余的大小藏戲團體,在河邊,在林卡,在場院,在廣場,白天夜晚,輪番上演各自的拿手好戲;四面八方的牧民都前來觀看,好不熱鬧。到20世紀,已經形成了以《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直美袞登》《蘇吉尼瑪》《班瑪文巴》《頓月頓珠》《卓娃桑木》《朗薩雯波》八大藏戲為主的完美戲劇內容。
藏戲這一古老的戲劇,千百年來已經形成傳統的表現程式,開演主場戲之前先要演上一段開場戲,開場戲中必須有幾個仙女與“甲魯”或“溫巴”同場表現的儀式。藏戲眾多劇目的主要角色又多是空行母的化身,所以,群眾又稱藏戲為“阿且拉姆”或“拉姆”,意思是仙女阿姐或是仙女演唱的戲劇。有意思的是,藏戲中戴著面具的角色,獸啊鳥啊都會與人物對話,也可用唱歌來表白自我內心活動,寓意含蓄,手法巧妙。藏戲在西藏稱為“阿吉拉姆”,在青海稱為安多藏戲,也叫“南木特爾”。
果洛傳統的寺院格薩爾羌姆表演又與馬背藏戲不同。表演羌姆的藝僧首先要在佛像前點燈、獻供,其中要獻上炒面制作的朵瑪,貼有酥油花與吉祥物的小型圖案,以及大小不同內容復雜的壇城,并在院中點燃桑煙神火。然后,在活佛引領下,先誦經,之后頭戴面具的法王神靈以及鹿、兔、獅子、麒麟等各種神獸,披掛好了陸續出場。在長號與鼓鈸嗩吶伴奏下進行表演。這種寺院格薩爾羌姆,在班瑪、久治地區突出“恰木”舞蹈特色,吸收了民間舞蹈的剛健有力,風趣幽默。舞蹈往往開始抒情緩慢,隨著情節變化,節奏加快,變得歡樂熱烈,并且融合跳馬、跳牛、跳駝、跳羊、菩薩羅漢等形象別具一格?!案袼_爾羌姆”這一種少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國家保護。
馬背上的格薩爾藏戲
格薩爾藏戲又與一般藏戲不同,其所表現的內容都是《格薩爾》,以頌揚格薩爾大王的生平和偉業為主。最初在藏傳佛教的寺院中演出。據青海省格薩爾研究所的多年調查考證,格薩爾寺院藏戲與羌姆有關,也稱“格薩爾寺院羌姆”、“格薩爾羌姆”,俗語叫“寺院儺”,也就是祭祀舞的一種?!案袼_爾羌姆”最早產生于四川甘孜的竹慶寺。主要內容有《賽馬稱王》《英雄誕生》《羌國王子》《辛丹內訌》等劇目。先前,格薩爾藏戲在寺院上演,是寺院禮佛節日慶典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末的12月初九開始,要進行7天,另一次是在農歷6月初十開始。
果洛藏戲的與眾不同,與廣袤的大草原牧民的生活習俗與流傳甚廣的《格薩爾》有關。矯健強悍的果洛部族,主要是來自西藏山南地區的部落族人,歷經艱辛流轉遷徙到班瑪、久治一帶,起初以小片農業與畜牧結合的生產方式為主,后來吸納周邊部落的大量牧戶,生產發展,人口增多,逐漸拓展領域至黃河上游一帶,適應了高海拔地區的放牧生活。粗糲險峻的生存環境、雄渾遼闊的自然景觀孕育出的果洛人,崇拜格薩爾大王,也崇尚馬的力量。因為格薩爾自幼來到果洛,磨礪錘煉,傳說在仙女和黑頸鶴的助力下,在瑪多黃河岸邊賽馬稱王,他的部眾上馬能戰,下馬可以生產,營造了藏地四方安寧和平的環境,百姓獲得了幸福生活。在果洛遺留下了不少格薩爾大王與愛妃珠姆及大將們的勝跡和優美動聽的傳說故事。在每個河道山巔,處處可見格薩爾的七彩箭樓,許多供奉格薩爾王的神殿中,都可以看見有紅馬黃馬白馬的塑像。因此,果洛人家,注重養馬,出行以馬為主,尤其是青年男子以擁有幾匹好馬為榮。果洛草原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愛聽《格薩爾》說唱故事,愛看頌揚格薩爾大王的羌姆。另外,遍布果洛山河的藏傳佛教寺院,都以格薩爾為戰神或保護神,都有格薩爾騎馬的壁畫、唐卡和塑像。流傳到果洛寺院的羌姆,出現了許多表現格薩爾題材的藏戲,漸次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背藏戲,即在馬背上表演的格薩爾藏戲。格薩爾馬背藏戲,從格薩爾的誕生一直演繹到升天,猶如長篇電視劇連環表演,一場接著一場,連續上演好多天。各路觀眾,也是攜家帶口,住宿下來,津津有味地看到結束。《格薩爾》不僅僅是包含藏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也是草原人在貧瘠土地上對精神甘露的一種渴求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