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布旺丹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流傳在我國藏族地區的《格薩爾王傳》與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蒙古族的《江格爾》被稱為我國“三大民族英雄史詩”。它們同時分布在“一帶一路”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對于不同族群間文明對話、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展開對史詩的系統發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其文本絕大多數仍然用民族語言文字傳播,至今沒有一部系統的、適合大眾口味的通俗讀物。由此,三大史詩的譯介推廣和通識讀物的書寫工作,成為擺在學界面前的重要課題。2019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專門組織課題組,匯聚眾多學者的智慧,博采眾長,率先開始編寫《格薩爾通識讀物》,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付梓。這部讀物的出版,不僅對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發揮應有作用,促進人類文明對話互鑒,而且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格薩爾》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必將產生積極影響。?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人類歷史上所謂的“英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英雄時代留下的文化遺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寶貴財富。“英雄史詩”所折射出的智慧光芒燭照著人類文明的天空。在海量的人類早期文化和精神遺產中,史詩便是少數幾個薈萃諸多古老文明元素和人類原始文明基因的熔爐之一。史詩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口傳社會不同族群間本已存在的跨越時空的同質性思維模式、普世性人倫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以及人類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的智慧和勇氣;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遙遠的古代世界,各民族早已在神話與史詩的文化樣態中相遇,確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初思想基礎。?
由于種族、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長久以來這些閃光的智慧未能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荷蘭學者任博德在《人文學的歷史》中提出:我們不止一次地發現,世界不同地區,從中國到印度再到希臘的人文學科之間存在令人吃驚的相似,但似乎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知識的分享。隨著21世紀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其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的一系列論述深入人心,國人對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有了新的反思和認知。包括史詩在內的人文學科這一古老文化樣態再次盡顯其積極向上的本色,為人類復歸其命運共同體本位保駕護航,亦為構筑人類文明對話互鑒發揮堡壘作用注入無盡動力。?
秉承“道器相濟”的書寫理念?
《格薩爾》是關于英雄人物格薩爾的神圣敘事,自11—12世紀開始在以三江源為核心的青藏高原腹地形成后,不斷向外輻射,逐漸拓展到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區和民族中,呈現出橫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一個巨大史詩流傳帶。它不僅在我國多個民族中流傳,而且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也有流傳,成為“一帶一路”不同族群間文明對話、交流互鑒和人類文化創造力的重要例證。回望200余年前,俄國的帕拉斯、法國的亞歷山大·達衛尼爾和石泰安、美國的羅賓·廓爾曼等西方學人先后將《格薩爾》向世界其他民族譯介,使這一塵封已久的古老文化樣態從此走向世界。在國內,任乃強先生1944年發表在《邊政公論》上的《藏三國的初步介紹》一文,成為國人了解《格薩爾》的開山之作。該文用三國演義這一家喻戶曉的通俗故事導讀《格薩爾》,在當時的主流社會和民眾對《格薩爾》的理解和認識方面起到了融會貫通的效果。這應是格薩爾史詩沖破民族和語言疆域向外界傳播的最初方式,也是非母語通俗性讀物的初始形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軸心論者提出文化多樣性,意在促進文明對話。在這種語境下,國際社會對《格薩爾》文化所蘊含的重要文明價值給予肯定。2006年、2009年,《格薩爾》先后被列入國家級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格薩爾》史詩從民間流布的文化單元,華麗轉身為政府間認可的具有全人類意義的文化范例。一部傳世之作一定既是一部體現人類文明和智慧閃光的經典之作,又是一部對人類社會和日常人倫具有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的“通俗文本”。《格薩爾》就是這樣一部史詩,它的民間性構成了其最廣泛意義上的普遍性和通俗性,但它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相關族群的文化符號。《格薩爾》是人類口頭藝術的杰出代表,是藏族及相關民族的族群記憶、母語表達、地方知識、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原創活力的靈感源泉。這是對格薩爾史詩所做出的符合當代意義的新的定義。可見,《格薩爾》在其顯性層面沾滿了牧業鄉土氣息的同時,在其隱性層面卻包含著“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精英文化(主要指書面文化)元素和特點。我們對于《格薩爾》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其作為內容的史詩故事本體上,更要去理解其中作為形式的神話、歷史、藝術等諸要素的來龍去脈和史詩之為史詩的特殊性。作為一部通識讀物,既要關注到普通讀者的需求,又不能丟棄專業的高度,放下學術的身段。秉承中國傳統哲學“道器相濟”的理念,是通識讀物應具有的品格。?
體現本學科發展動向?
通識讀物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是充當體現本學科發展動向的晴雨表。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格薩爾》或多或少受到傳統包袱的影響。傳統《格薩爾》學術不僅受到我國傳統人文學術的影響,還受到青藏高原特殊環境下形成的藏文化傳統學術的桎梏。這種傳統直到近現代,一直被囿于前現代學術的藩籬中。在一種主張主客觀渾然不分的非理性、詩性思維方式的框架下運行,與理性、批判性和分析性現代學術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學術傳統下的運行機制,極大地阻礙了在新時代語境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格薩爾》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歷史進程。要突破這一瓶頸,必須唯學術和研究范式的現代性轉換馬首是瞻。《格薩爾》自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以降,逐漸為國際上更多的學人所關注,從概念到研究范式再到學術實踐均與國際學界展開了全面對話和接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結構主義思潮影響下,一系列新型學科理論和方法不斷被介紹到中國,開拓了中國史詩學研究的視野。2017年,《格薩(斯)爾》《江格爾》和《瑪納斯》被列入中國社科院重點優勢學科“登峰戰略”計劃。《格薩爾》在理論建設、人才儲備和成果的推出等諸多方面呈現了新的起色,尤其在學科轉向和學術范式轉換方面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局面。?
一部理想的通識讀物既要有學術的深邃,又要有對話式的灑脫和通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產生有思想的收獲,又能達到快意的馳騁,以領略這部史詩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態元素及文明的古今對話、溝通和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弘揚,這正是我們所期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