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莊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 舞蹈時,一般 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2006年5月20日,鍋莊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一、綜合概述
? 關于鍋莊舞的起源,并無確切的史書記載,但從鍋莊舞的表演形式和動作構成的舞蹈語言來剖析,可以確認這是一種原始的舞蹈形式。這在青海湟水一帶出土的大通縣土家孫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圖上也可以得到印證。這只彩陶盆據“測定其真實年代約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鍋莊舞可能是在原始時期圖騰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圖騰動作的巫舞)、祭祀盟誓儀式舞蹈等綜合性因素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1]
大通縣土家孫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圖
1、萌芽時期
? 鍋莊舞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而豐富完善的。由于對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迷惑不解,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產生了種種迷信和宗教的形態,如巫師與巫術,拜物教與圖騰。這種宗教信仰滲透了先民們的生產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間歌舞藝術里。遠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為崇拜圖騰的氏族。《西藏王臣記》中寫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獸區;中部衛藏部分是野獸和猿猴區;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羅剎區”。圖騰偶像的樹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這種思想方法的基礎,模仿圖騰形態動作的舞蹈便產生了。摹擬飛禽走獸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滲的思想方法再現。
鍋莊舞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鍋莊、火塘是神靈集聚之地,是維系個人和家庭命運的所在。因此,人們通過祭祀等取悅鬼神的形式來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人們在通過舞蹈把祈求、祝愿傳給神靈的同時,還可以得到神靈的感召和庇佑。跳鍋莊舞即為原始先民在祭祀神靈時與神靈溝通的方式。隨著歲月的流逝,鍋莊舞的社會功能逐步由酬神娛神轉向娛人。圍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圍火而舞的傳統形式的保留,也是鍋莊舞產生于原始社會的依據之一。 [1]?
鍋莊舞
初具形態
? 藝術形式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陋單一到復雜多樣發展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藝術的發展,藏族民間歌舞藝術“鍋莊舞”擺脫了對于原始生產勞動的直接依賴和純客觀的模擬,有意識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擴大了反映社會生活的范圍。
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5世紀,蕃域高原處于藏族歷史上的“小邦時期”。此時舞蹈已度過原始時期的萌芽狀況,逐漸進入藏族舞蹈發展的雛形期?!肮糯摹白课琛倍嘤糜诩缐?、盟誓、宗教等祭祀儀式活動?!闭缥鞑氐膶<覍W者對吐蕃碑石和敦煌石窟藏文遺書記載考證后認為,鍋莊舞的形成和發展與最初的盟誓活動有著直接的關聯。小邦時期便是鍋莊舞形成獨具藝術風格特征的重要階段。小邦時期的部落盟誓,是當時一種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據研究表明:在藏文文獻中,常把“誓詞”寫為“卓次”(“卓”意為舞蹈,“次”意為詞),很可能是一種邊唱誓詞邊舞蹈的形式。在盟誓宣布誓言時,“為著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輔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動人心。”因此推論,“卓”舞就應是專門在盟誓儀式上表演的一種舞蹈。在當時,盟誓也是戰時的一項重要儀式活動。這種古老的盟誓儀式舞蹈活動至今仍流傳于廣大的藏族地區。 [2]?
小邦時期是鍋莊舞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由于社會環境的特殊性,鍋莊舞處在歷史發展的初級階段,并初具規模。 [1]?
2、成熟發展
鍋莊舞在藏區真正的流傳得益于藏傳佛教的發展。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為鍋莊舞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給了鍋莊舞新的生存空間。據傳,人們在修建桑耶寺時,白天人們辛辛苦苦建的墻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壞。為了鎮妖除魔,蓮花生大師請來工布地區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聲和精妙的舞姿將鬼怪迷惑,人們趁機建起了寺廟。這一傳說廣泛流傳于藏區,尤其是西藏工布地區,也被多個權威性史籍記錄在冊,赤松德贊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協》中記載:“慶祝桑耶寺落成慶典時,人們歡快地跳起了‘卓舞’。”從此“卓”作為吉祥的標志,在藏區廣泛流傳,不但在寺廟大型儀式中使用,民間也開始盛行。
到明清時期,舞蹈藝術有很大發展,各種民間舞蹈如《卓舞》(亦稱鍋莊舞)、《果諧》、《堆諧》等形式仍在群眾中流傳發展。卓舞的漢文記載多見于清代或清代以后的史籍、志書和游記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印的《衛藏圖識》載:“俗有跳歌粧(即鍋莊舞)之戲,蓋以婦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圍帽,如箭鵠,著五色彩衣,攜手成圈,騰足于空,團欒歌舞。度曲亦靡靡可聽?!边@里描寫的是甘孜州康定婦女跳卓舞之情景?!痘是迓氊晥D》則記述了藏民男女舞卓的風俗:“男女相悅,攜手歌舞,名曰鍋莊舞?!鼻迦死钚暮狻督鸫ì嵱洝分幸嘤胁孛瘛八紫蔡伹f舞嘉會”,“男女紛沓,連臂踏歌”的記載?!板伹f舞”一詞也就是在這時才出現的。 [1]?
3、傳承保護
? ?? 2006年鍋莊舞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省市、自治州都積極地組織了鍋莊舞非遺的申報工作。 [3]?
?? 在各個藏區的鍋莊舞中,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迪慶鍋莊舞、西藏自治區的昌都鍋莊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玉樹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鍋莊――真達鍋莊、木雅鍋莊、新龍鍋莊、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的馬奈鍋莊,青海省稱多縣的稱多白龍卓舞,青海省囊謙縣的囊謙卓干瑪,于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4]?
鍋莊舞傳承保護一覽表
名稱 ?? 所屬地區 ?? 遺產編號 ?? 遺產類別 ? 申報單位 ? 遺產級別 ? 獲批年份
昌都鍋莊舞? 西藏? Ⅲ—20 ?? 民間舞蹈? 西藏自治區 ? 國家 ? ?? 2006年
迪慶鍋莊舞? 迪慶?Ⅲ—20?民間舞蹈?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國家?2006年
玉樹卓舞? 玉樹藏族自治州?Ⅲ—20?民間舞蹈?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國家?2006年
鍋莊舞? 甘肅?甘南州?Ⅲ—13? 民間舞蹈? 甘南州? 省 ? 2006年
鍋莊舞之鄉?云南?Ⅺ-19?民俗? 香格里拉縣 省?2006年
參考資料: [3]?
二、舞蹈內容
1、舞蹈分類
? 鍋莊舞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舞”、 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舞”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舞”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分農區鍋莊舞和牧區鍋莊舞兩種。農區鍋莊舞流行于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舞(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 [1]?
2、舞蹈曲調
鍋莊舞有古舊鍋莊舞和新鍋莊舞之分,古舊鍋莊舞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較喜歡此調,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輝煌的寺院》、《銀光閃爍的王宮》、《福氣財運降此地》、《豐收啊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新鍋莊舞的歌詞內容、舞姿都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活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新鍋莊舞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 [1]?
3、舞步分類
鍋莊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肮俊钡牟椒ナ菃蜗嗟某笃鸩?,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翱葑俊钡奈枳硕鄻樱N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1]?
鍋莊舞表演流程
時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男女在廣場或庭院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相隨。歌聲嘹亮,穿透力強。舞蹈者做“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歌詞唱完一個段落,眾人齊聲呼叫——“啞”,隨之加快速度,甩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動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其中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飛翔,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 [1]?
三、分支范圍
1、地域分布
鍋莊舞流行于昌都、甘孜、阿壩以及云南、青海、甘肅等廣大藏區。鍋莊舞按地區分類,可分為昌都鍋莊舞、迪慶鍋莊舞、玉樹卓舞、玉樹依舞、白龍卓舞等。 [3]? 獨特的地域風情和良好的鍛煉健身價值,適合于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場地、參加人數不受限制,因此鍋莊舞不僅在藏族地區廣泛開展,在西北地區一些城市如蘭州、西寧、格爾木、酒泉、張掖、定西、寶雞等逐步流行起來。 [5]?
鍋莊舞按地區分類情況一覽表
? ? ? 項目 ?? 起源時間 ? ? 特點和分類
昌都鍋莊舞?吐蕃時期?包括農區鍋莊舞(包括城鎮)、牧區鍋莊舞、寺廟鍋莊舞三大類,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
? 迪慶鍋莊舞? 1000多年歷史?迪慶鍋莊舞可分為祝福鍋莊舞、逐客鍋莊舞、贊頌鍋莊舞、相會鍋莊舞、辭別鍋莊舞、挽留鍋莊舞、送別鍋莊舞、祈福鍋莊舞等。
? 玉樹卓舞 原始社會? 玉樹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濃的“法”卓(藏語稱“曲”卓)兩類。
玉樹依舞 舊石器晚期?(“依”早于“卓”)“依”是歌舞結合的形式,舞姿輕快活潑,生活氣息濃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動作和技巧來源于生產生活,涉及騎馬、狩獵、趕羊、打場、擠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動,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
? 白龍卓舞? 800多年歷史 ? 白龍卓舞存世約有30多種,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萬物。
參考資料: [3]?
2、主要分支
? ?? 昌都鍋莊舞?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莊舞”發祥地。根據昌都縣鍋莊舞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莊舞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3]?
? 迪慶鍋莊舞 ? 迪慶藏族鍋莊舞,廣泛分布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鍋莊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迪慶藏族鍋莊舞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蘊含著友愛、團結等傳統的人文精神,有較高的藝術和社會價值。 [3]? 迪慶有的地方稱鍋莊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鍋莊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吸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玉樹卓舞 ?? 玉樹卓舞流傳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卓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獨特的風貌、精湛的技藝、強烈的個性為廣大群眾所稱譽,在藏族歌舞藝術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顯著的典型性,顯示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卓舞蘊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價值。它所具備的凝聚力和激發力,在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能發揮積極作用。 [3]?
玉樹依舞? 玉樹“依”的產生比“卓”早。舊石器晚期原始人為了表達內心情感、傳遞住處根據日常勞動呼聲、勞動節奏,發現原始音樂,隨藏族語言的出現和發展,繼而產生了歌,后又有謠,隨著它們的發展和完善,便產生了“依”這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依”是有歌必舞,有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3]?
? 白龍卓舞? 稱多縣白龍村的白龍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白龍卓舞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白龍卓舞存世約有30多種,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萬物。白龍卓舞舞姿粗獷飄逸,曲調莊重飽滿,蘊涵了藏民族對精神、信仰、價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鮮明,極具美學價值。 [3]?
3、代表人物
截至2012年12月21日,在中國文化部已公布的四批鍋莊舞項目傳承人名單共1981名中,前后共產生9名鍋莊舞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產生在第二批和第三批。 [3]?
鍋莊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申報地區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申報批次?級別
達珍區批?男?1931?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迪慶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徐桂蓮?女?1944?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迪慶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松吉扎西?男?1938?西藏自治區?昌都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洛松江村?男?1937?西藏自治區?昌都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昂加措?男?1944?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卓舞?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才哇?男?1948?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玉樹卓舞(白龍卓)?傳統舞蹈?第二批?國家級
布扎西?男?1961?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玉樹卓舞(卓根瑪)?傳統舞蹈?第三批?國家級
白馬尼麥?男?194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新龍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三批?國家級
阿德?男?1947?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新龍鍋莊舞?傳統舞蹈?第三批?國家級
參考資料: [3]?
四、藝術特征
1、原始生態
藏族鍋莊舞向我們藝術地展現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或狀態,因此它是古代藏族原生態的舞蹈形式。鍋莊舞者幾乎總是要彼此接觸的,他們跨同樣的步伐,做同樣的動作。由于舞蹈動作的協調性,使舞蹈者具有較強的社會性,他們或手拉手,或雙手按在別人的肩膀上或臀部。人們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加強彼此聯系,使自己得到社會承認,從而強化自己的群體性和歸屬感。 [1]? [6]? [7]?
腿部動作
? 鍋莊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動作,腿部的舞蹈靈活多變,而上身的動作卻比較少,并且也都是跟隨腿部的動作來配合著揮動衣袖,其腿部的動作通常是矯健有力又不失靈活多變。之所以會這樣跟藏族人們的居住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知道藏族人多數居住在海拔較高的青藏高原,高原氣候惡劣、寒冷,因此,他們需要穿上很厚實的藏袍,這些不利于他們很好的表現自身的肢體動作,在寒冷的環境中人們不自覺的形成了躁腳取暖的習慣,也正是因為這樣,藏族人在舞蹈中腿部動作較多。 [7]?
鍋莊舞的腿部動作主要體現在踏步、躲步、擦腿、跨腿、踏瞭腿和端腿等方面,這些動作都要求膝蓋松弛、顫動,其基本特征是膝關節有規律的顫動和屈伸,這種顫動又有輕柔和激烈之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藏族人們為了抵御嚴寒穿著長靴,使小腿一下的活動都不靈活,這樣反而使得膝關節相對松弛。上身的動作便會簡單些,主要是胸前繞手、體后仰,隨著腿部的步伐而舞動。要想將舞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就要依靠技巧,只有具有高難度的動作才可稱得上是技巧,通常具有高超技巧的人都必須要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能力。 [1]? [6]? [7]?
2、自娛自樂
作為民間舞蹈之一,鍋莊舞具有自娛自樂性,但是也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當然通常也是腿部的一些技巧動作。根據節奏的快慢可分為快板和慢板,在慢板時,動作和舞姿都比較優美,給人舒適、愉悅的感受,當整個舞蹈進入快板節奏時,整個氣氛也變得熱鬧起來,舞姿也逐漸由優美變得好房粗獷又矯健有力,這時便需要比較高超的技巧來完成整個舞蹈。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和來源,同時藝術也是生活的表現形式,并且在簡單的生活基礎上不斷升華。鍋莊舞是從藏族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而來,同時也在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渴望,從形式看也與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關。 [1]? [6]? [7]?
3、宗教特征
在藏族地區,多數居民信奉佛教,在路上經??梢钥吹饺コ莸娜藗儯麄兌紵o比的虔誠,他們通常用轉經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祝愿與祈禱,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轉經筒也是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的。鍋莊舞出了圓圈形狀以外,有時也會擺出其他不同的形狀,但也都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獨特性,因此每一種舞蹈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要求,鍋莊舞當然也不例外,以膝蓋的屈伸為主,節奏鏗鏘有力,上身隨著腿部的舞動而舞動,快慢、動靜相互結合,舞姿氣勢磅礴、矯健,融大氣與陰柔于一體,使鍋莊舞的特點更加明顯、突出。 [1]? [6]? [7]?
五、意義價值
1、體育健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藏族鍋莊舞是一種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科學的體育手段。由于鍋莊舞的節奏有差異,對此舞者也要作相應的調整。第一階段它要求跳舞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開始跳的時候需要緩慢地交替邁步,同時跳的節奏較舒緩,步伐較輕盈。到了第二段舞蹈,舞者開始進行慢板鍋莊舞,四肢不斷舒展開來,這個時候全身的肌肉與關節達到活動的最大范圍,這調節了心血管的機能。第三段是最奔放粗狂的快板歌舞,它要求舞者的移動速度要快,舞姿的幅度要大并且靈活有力,它強調舞者的耐力素質。進入第四段,也是歌舞的最后一個環節,屬于慢板階段,有利于舞者的全身放松。鍋莊舞中的快板階段,如果跳得恰當,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人體的心肺功能,提升舞者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耐力素質??傊讋幼鲗τ谌梭w的身體健康十分有利,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體育鍛煉方式。 [8]? [9-10]?
2、鍋莊舞文化傳播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內涵深厚。人們應該重塑民族的自豪感,讓自己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隨著鍋莊舞普遍走入人們的生活,藏族文化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到豐富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也逐漸受到關注,走進藝術舞臺。鍋莊舞帶著民族文化的符號,與中國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行著更高層次的融合。 [8]? [7]?
3、鍋莊舞藝術教育
?? 舞蹈是人們表達情感、寄托感情的一種形式。藏族鍋莊舞活動中舞者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蘊含了藏族人民的勞動結晶,它是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美麗。在高校教育中,舞蹈藝術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鍛煉學生的藝術思維,激發學生生活的激情與活力。 [8]? [7]?
參考資料
[1] 何廷艷.淺析鍋莊舞的形成歷史.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甘肅省蘭州: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8月:81-82
[2] 楊向東,秦露.論“小邦時期”藏族舞蹈的發展與演變[J].青 海社會科學,2007(3)
[3] 王立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鍋莊舞的活態傳承[J].體育世界(學術) 2015年2月
[4] 周瑾.四川藏區“跳鍋莊”的發展演變[J].中國藏學,2002,(04).
[5]? 黃優強.藏族鍋莊舞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3年2月
[6]? 周帆 藏族鍋莊舞蹈的審美特征[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9月
[7] 藏族鍋莊舞的源流與特征研究 陜西省教育廳 2016-06-04
[8] 劉強.藏族鍋莊舞的文化底蘊及價值研究[J] 舞臺,2013-09-20
[9]? 嚴睿.藏族鍋莊舞體育價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
[10]? 廣場鍋莊舞帶動全民參與? 光明網,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