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匯聚海內外近30家文博機構的珍貴文物,立體呈現了吐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其與絲綢之路沿線文明的交流。
指導單位:中國國家文物局
主辦單位:敦煌研究院 / 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
展出地點: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
展出時間:2019年7月3日-10月22日
提起絲綢之路,你想到的可能是四方輻輳的長安城、穿行大漠的駝隊或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很少有人會聯想起吐蕃。事實上,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王朝,與中原唐王朝乃至相鄰的南亞、中亞各國開展了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形成了交錯縱橫的“高原絲綢之路”。
展覽分為7個單元,分別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歷史舞臺”“貴族盛裝和禮器”“貴族營地——絲綢和金器裝飾”“貴族饗宴”“貴族狩獵”和“佛教在吐蕃的發展”,從吐蕃文化的淵源、發展的宏遠背景說起,像紀錄片一般,依次講述了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交融在吐蕃貴族生活各方面的體現。展覽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絲綢,均印證了吐蕃與唐中原文化以及薩珊、粟特文明的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吐蕃時期頗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公元前6世紀 鑲嵌紅寶石金面具
《動物紋金面具》象雄王國,2世紀,2009年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曲踏墓地出土,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文物局收藏
獅子紋葵口三足鎏金銀盤 唐代 1956年陜西省西安市八府莊東北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創造性吸取各族文化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大衛·普利茲克在挑選展品時,尤為注意體現多種文化的交融。通過豐富多樣的展品和精心設置的展線,生動講述了吐蕃如何創造性地吸取周邊文化的精華,并逐漸活躍于歷史舞臺的歷程。
“吐蕃金銀器當中,最為精美的當數各類容器。其中的持壺,是典型的來源于西方的器型。唐代的文獻記載中,也將這種持壺稱為‘胡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介紹,胡瓶不僅是當時生活中的實用器物,也是社會交際往來的一種禮品。據史書記載,胡瓶曾是唐朝與吐蕃王朝之間友好往來的重器。
展覽中有件美國普利茲克收藏的金胡瓶,是同類器具中最大的一種,高近50厘米。胡瓶上飾有鳳鳥紋、鴛鴦紋、獅紋、羊紋和有翼獨角獸紋等,并嵌有綠松石,外形華麗精美,制作工藝精湛絕倫。大衛介紹,制作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別具匠心地融合了薩珊、中亞和唐朝的樣式,以迎合吐蕃貴族的審美趣味。
神鳥神獸紋嵌綠松石金胡瓶 中亞西部或吐蕃早期 7世紀晚期或8世紀 ,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
團窠鴛鴦紋金飾件 中亞 7世紀中期至8世紀 ,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收藏
皇室宴飲紋銀盤 粟特 8世紀晚期至9世紀,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
“吐蕃貴族盛裝”單元展示的一件幼兒錦袍,是迄今存世極少的吐蕃時代成衣。這是一件上衣下裙式樣的對襟短袖衫,采用質地較厚重的織物制成,上衣部分有鮮艷的聯珠團窠對鴨紋飾,下裙為藏青色。與之相配的一雙幼兒靴子,由絳紅色絲織品制成,表面飾有聯珠團窠花紋、纏枝花鳥紋及人物紋等暗花紋樣。霍巍指出,這套衣物的式樣深受唐代中原服飾文化影響,而上面的紋飾又是當時絲綢之路沿線流行的聯珠團窠對鳥紋之類的西方圖案,由此可見吐蕃對唐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吸收、融合。
織錦披風 吐蕃時期
團窠對鹿紋掛錦 中亞 7世紀中期至8世紀,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
馬鞍織物 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
貴族獵獅紋箭筒裝飾金牌 吐蕃時期(608-866),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基金會
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歷史上多種文化、多種宗教薈萃于此,歷經千年營建的敦煌莫高窟,正是絲路文明的結晶。8世紀后期至9世紀前半葉,敦煌一帶為吐蕃所管轄,這期間敦煌莫高窟新建洞窟56個,續建前代洞窟20多個,藏經洞保存的文書中也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大量經卷文書。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此次展覽落地敦煌,仿佛再現了1000多年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盛況。
“絲綢之路將我們的世界連在一起,它不僅是貿易,而且是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連通。”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湯姆·普利茲克說,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促成,得到了多方支持與幫助,是中美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
銅鍍金佛像 吐蕃時期
《鑲銀銅彌勒坐佛、二菩薩及若干皇室供養人造像》,卡爾科塔王朝(625–885),715年,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
還愿用包金銀紅鹿 中亞或吐蕃時期(608–866),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
此次展覽是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首次舉辦的國際大展。在籌備過程中,國內外近30家機構和私人收藏家通力合作,共同奉上這場文化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本次主辦方之一的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屬美國普利茲克家族。普利茲克家族是美國最富裕的豪門之一,擁有凱悅酒店集團。由杰伊·普利茲克和妻子辛蒂在1979年發起設立的“普利茲克獎”表彰在建筑設計中有杰出貢獻的建筑師,這個獎項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的美譽。建筑設計界的朋友對此一定不陌生。
展覽現場
牛津大學歷史教授,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將絲綢之路譽為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還原了如今在我們看來處于邊緣地帶的國家或區域,在歷史中曾作為東西方之間文明的橋梁和交叉點的史實,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絡繹不絕,各個文明在此聚集、交融,這個場面到底有多繁華呢?也許看完這次展覽你就會有更深切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