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二?破斥足目派之主張:
【妨害誓立余誓立,‘相違’和‘遮除’誓立,余因相與其余義,無義者與不知義,相屬義不適時機,‘不全’‘過多’與‘重覆’,不隨詮說和無知,無辯材和散亂相,‘承許’‘期望’‘舍辯難’,配合無隨行結合,宗派喪勢相似因,外道足目之敘述,是排斥二十二過,彼說法稱論師云:某些非排斥之說,若駁斥之攝二者。】彼諸分析之:〈注:‘誓立’即所立宗、命題、宗旨之義。〉
【妨害誓立之駁斥,謂非能立之支分。】若承許異品喻,則為妨害誓立,喻如聲為無常,眼所見性之故,謂之說法,敵辯者于總相方式遮反之。若眼所見性之故,謂聲為常,則妨害前之誓立宗故謂之。敵辯者之遮反故,誰確定舍棄立論者之誓立。他宗之欲許總相-常,是眼所見性,聲為眼所見性,詮為無常,故成懷疑,非妨害誓立。若謂愚者如何轉成?愚者何須總因相,容詮說唯取常,無法測察彼之故。云:信許異品且非排斥,詮謂非能立之支分,故是排斥。
【其余誓立之排斥,了知駁斥屬未定。】遮阻誓立觀察法相后,表明彼義為余誓立。喻如:聲無常為誓立,設立眼所見性為因相之際,遮阻表述彼未定因,觀察法之別相-‘總相’和‘瓶’二者,非趣知一切,如瓶非趣行一切,聲亦非趣行一切,敘述第二誓立,謂之其余誓立。排斥之處,不能成立彼誓立與余誓立故,謂之是過。彼誓立非由余誓立而成立。眼所見性,未必趣入總相謂之。‘非趣行于一切,是眼所見性之故。’謂是所差別因相,彼故從前之誓立敘說余誓立,雖諦實性,然亦敘明能立而非闡明所立。故若了知此立論者排斥,則詮說未定性是排斥。
【誓立相違于因等,若詮誓立增上過,不詮轉成第三過,因相無過非排斥。】若誓立與因相相違,則為相違誓立。譬如:以不攝屬功能之實物為誓立后,以其除色體等外,不可緣取余義故,謂設立因相。‘誓立’與‘喻’相違:譬如聲是常,如瓶謂之。‘誓立’與‘自詞’相違,喻如比丘尼為孕婦或無我謂之。
自所成立‘牛等’為不確定,而敘述于他人-敵者,則成相違。無觀待于自力,眼所見故等,相違于他所成立之‘牛等’無常,故是相違,若承許二者則為不定因,彼諸不應理,結合因相詮說誓立性,轉成排斥故,能依于一切誓立宗,唯限于測察宗依不成立之差別。倘若不剔除誓立,若欲知有法和因相相違,豈非轉成相違?樂許是相違,然而誓立方式非因相之相違故,是排斥,若剔除誓立,詮說無義故消滅之。詮說相違性無義-敗者將不需要產生失敗故,如砍頭得到肢體。單一所立亦不趣入諸多因相,諸后來之因相無義故。無我亦無相違于誓立,滅除實體之親取者,而不滅除‘聲義’之故。因相與誓立相違,喻:一切是一切,聚義結合實事之聲故,謂之。此闡述無‘誓立’與‘因相’二者之結合之義,‘近于’陳述方式是‘近圓結’之詞,或亦以‘喻’說明,‘聲無常,所作性是無常之故’謂之。量論云:‘彼是第五喻,近圓結因相’。故不信許其一支,則不承許攝集彼其一支之聚合體故,無轉成相違之時機,六方之同時結合,亦非成立一聚體,無實體之自性,滅除一與諸多,故如是雖不成立一與諸多,亦非由相違之方式轉成過之義。因相與喻相違,煙成立有火,如設立霧氣為喻之說法?亦同品無隨行故,是不定過。因相與喻相違之方式非過,若謂此二過豈相違?云非如是,成立論式之先時,詮說因相之過故,意義敗壞,后時不趣入測察‘因相’與‘喻’相違故。因相與量相違,喻:火非能燃燒性,以其寒冷故謂之,亦是屬于不成立之相似因,故不應理。
又答辯余相違之宗,容許唯‘牛’等等成立之方式,敘述余不定因之說法,為不應理。唯‘牛’有或無皆可,若不詮說彼諸之能立,則是懷疑之因故,是不定因,若詮說彼諸能立,則決定不趣入唯‘牛’因相,無須懷疑。兩者之宗,由信認之方式,實為直接不定因,此之說法亦不應理。至于懷疑因相,攝入于不定因之故。又‘喻具過’之方式,亦無排斥,‘喻’攝入因相之范疇故,立論者之前宗與相似因不連系,則非排斥處,若與相似因相系,則詮說相似是排斥性,彼一切理論,非其余排斥。
【遮遣誓立攝不定,第二排斥是無義。】于宗遮遣誓立之義,為遮遣誓立。喻:誓立‘聲無常’,設立眼所見性故;謂不決定趣入總因相故。遮阻之時謂:‘誰說聲無常?’若舍棄前之誓立,則謂是遮遣誓立之排斥,此亦不應理,前時詮說決定性排斥之故;后時之遮遣誓立故,排斥無義。若謂如是亦是排斥?云:極成過,若不辯說遮除宗,則謂不辯說;若逃避辯說則亦獲得逃避辯說………等之其余排斥。
【余因相圓滿論式,不定、不全非排斥。】遮除無差別因相后,欲許因相差別是其余因相,猶如:此諸別相是同一體性,設立存在量之故謂之。黏泥之自性,現見瓦罐等等量之故。喜、憂與無明相系諸別相,當緣取具有量,彼之自性現見‘一與多’量故,謂相系同體之不定因相。謂之駁斥后,若謂是一與彼體性不相系之自性,敘述遮除無差別因相后,欲許‘差別’是其余因相,彼若存在其余因相,則非能立前因相故是排斥,此亦不應理。若圓滿前之論式,是不定之過故,何須測察二者?若不圓滿論式,而且不給予答辯之時機,則不圓滿論式性非排斥。
【立論不定他義故,排斥非敵者之過,詮說方式排除之,別彼外非余排斥。】不相關真實之義者謂之他義,譬如設立:聲是常,非所觸之故。云何因相之聲義?因相之語音-‘醯洛帝’之聲,緣所作究竟之詞,彼名與‘阿叉惹爾’和近轉等之時機。陳述‘非’,謂是排除他義之說法,亦是此義,立敵二論者攝屬成立支分與不揭發過之故。
【無義者除詮說,非成立支外,非其余。】相似于表述文字之順序是無義,譬如:聲是常,‘雜哇噶札達’之故。如謂:‘咱帕卡札塔’無敘述能立,是謂排除之說法,(外道認為)此亦不應理。‘表述文字之順序’與詮說其余‘非成立之支’,為無差別于詮說‘無義’,是詮說不能立之所立故。若謂如:‘無差別’不相系于‘分析’,故詮謂‘相似’無過?若如是不須要他義者,相似‘無義’之故。若謂‘無差別’與‘分別’不相似,‘無義’是無少許義,‘他義’是轉成其余他義?某一非立論者詮說‘無義’,亦轉成排除,以其緣由類似之故。若謂非如是,為非時機之故?然則適此之時須詮釋謂:‘說無義’。若如是不詮說成立彼之支分故,轉成排除。文字之順序亦非根本無文字意義,有時實有意義之故。若如是作為其余排除是極成過,以掀打面頰與壓鉗腋下等等動作表現,亦轉成其余意義。
【無知義非義之聲,攝屬非成立之支,詮具三義敵辯者,不知立者非排除。】辯論會雖敵辯者詮釋三次,立論者尚不知,則為無知義,如是辯論與敵辯者詮說三次,尚且‘無知’、‘具雜染之聲’、‘不共稱之詞’和‘口吃之敘說’等等緣由故。若承許‘成立無知義’故,謂排除之說法,此亦具雜染之聲等與‘無義性’無區別,如是雖詮說三次,尚且無了知,則彼愚敵論者排除此立論者豈有道理,彼時為何不排除敵辯者之過,若信許愚者無知,則智者不勝,‘排除’豈有此理,詮說無相系之義,亦是無義性故,除無了知義外,非立論者一方之辭。
【離義不相系誑語,屬非成立之支分。】前后不相系為離義,喻如十地經等等,不相系前后之辭故,文字不相系亦說屬為無義,若如是雖無相系之論式,亦須詮說屬于‘離義’,如是分析極成過,故文字分類后,如是無少許有不現見‘功德’或‘攝集’之過故,彼故此亦攝于詮說非成立支分之范疇。
【非適時顛倒順序,由彼了知非排除,不了知義之詮說,攝屬非成立支分。】若顛倒順序而詮說成立支分,則非適當時機,若如此了知此誓立等之支分是‘排除’。若謂雖顛倒順序然能了知義?云:雖能了知義亦是具聲過,類似遠離結合聲故,喻:善結合殘語(土音)而了知義,由彼了知義。藉由誓立等支分之順序,當轉成了知彼義,世俗亦以‘業’與‘作者’等彼了知,謂之說法,此不應理。了知(片斷)若殘語(土音)聲性,樂許彼性得了知義。何須相續?若謂了知殘語(片斷)之聲之初立名故了知彼義?若初立名后了知義,信許‘片斷性之義’由初立名而了知,雖不知初立名,然而現見由俗語而了知義故,以隨言聲而陳述為無義。云:非如是,若謂:詮釋結合善行當投趣三善道?然則陳述者斷取說辭前端結合善行,而唯詮說‘結合善行’亦轉趣行三善道否?或需要持明之咒聲,吾等不需要持明之咒聲。故不需要結合短少義難了解之聲,雖相異境之言語,亦各自熏習故依‘了知聲’與‘聲調’,結合善行亦如是了知義,故趣入聲之定義方式,是愚者之趣知義。若了知義,顛倒順序與否相似,如蓮花青色或青色蓮花。因此亦不需聲之順序,于義雖無誓立等等,然而了知義故何須排列順序?若了知義亦須詮釋則極成過故,彼亦是相似性之排除,不了知連合之論式,攝屬于無義之范疇,非排除之義。
【不全是二支之過,無誓立等非排除。】論式若無任何適宜之支分,則為‘不全’論式,從五支論式若不敘說任一適宜之支,則為詮說不具全故排除謂之。云:非如是,雖無誓立亦能了知義故,若謂雖了知義,然而不具全論式?如已知義結合無義之詞是應排除。吾等若不具全二支之論式,則攝屬于非成立之支。
【多語攝屬非能立,汝之宗旨非排除。】若詮說多余‘因相’與‘喻’,前時已成立后時,再加上詮釋多余詞,故謂排除之說法。此亦信許成立論式決定者是吾等宗之過失,汝重復之敘說,無過,無需要之詮說,不計量為過之故。
【重復詮說聲非過,重復義屬非能立,彼亦非成立論式,廣衍續說此非過。】除隨說外覆誦其余‘聲’與‘義’,是為重述。喻:重復誦聲一謂:‘聲無常無常’之詮說,重復誦意義:‘聲無常,聲是壞滅之有法’謂之。于此不需詮說重復誦聲。以其攝屬于復誦義之故。若不復誦義,雖重復誦聲亦無過。猶如:汝喜我亦喜、汝看我亦看、汝吃我亦吃之說法。若凡任何存在當轉成實有;且若無當轉成無,彼是彼之因,其余是結果謂之。至于重復誦義,如:詮釋誓立是過,此亦若引述成立之論式是過;然廣泛談論之時,非過。故辯者未了知而懷疑之時,裁判等等質問,雖再三重述然而無過。倘若樂許是學生,則為實義,若敵辯者和裁判再三重述一學生非學生是排除?仲裁者適當了知,若不知,則表明無法分功過,而欲許無差別學生取勝之諍論是所破斥。若依汝見,雖存在詮說三次,廣衍續說無決定或多或少之立名故。依諍理論之說法,再三重述非過,成立論式攝屬多余詮說之內故,不稱為‘過之義’故。‘多余詮說’與‘重復述說’為相異,是愚者之分析,為極成過故。若一義,則重復述說是過。聽聞者諸多‘所立’,承許諸多能立之時,雖重復述說因相亦無過,成立不相同義之故。
【敵辯者不隨詮說,立者不詮諸論式,無過。需詮釋不說,屬無辯才之范疇。】辯論會立論者于論式詮說三次故。若敵論者不隨詮說,則謂無隨說之排除之說法。此亦不應理。首先隨說一切言詞,后時答辯者謂之。誰之誓立宗,隨容詮說與否,樂許詮說無顛倒之答辯。若答辯時不詮說,則屬無辯才,故是排除。隨依立論者所立,盡可采取非欺誑方法,于承認之論式廣衍隨詮無所需要。故對于不詮說能立論式因三式是過;和駁斥時若不詮說真實過是過;而不隨詮說則非過。又若前時隨詮說后,后時駁斥亦是詮說二次故,不需要之詮說成為排除。若諸多前宗,值彼一駁斥之際而隨詮說,隨詮說其余之駁斥,在此時無意義故。彼無需要詮說亦攝屬不詮說成立之支,或攝屬不詮說過故。不作詮釋為排除之義。
即使決定必需詮說三次,亦是虛妄。若為了彼方了知而詮說,或了解過程中必需詮說,若不希望彼方知道,雖唯說一次亦嫌多,若思維讓彼方產生痛若故詮說,彼方不了知之際已成立其目的,彼亦何須答辯三次?若詮釋時,耳根不清,迅速言語言詞過簡,詮不共許語、嗔語、傲慢、誹謗亦轉成彼義,于無知之答辯:‘誰了知’,比不詮說更適宜。若不詮釋存在痛苦煎熬,思維此際已成立義。野蠻語,結合不相屬關系語,結結巴巴口吃者詮說三次。
【許汝轉成彼排斥。】諍理論云:‘彼故盡其從不認定論式,乃至于所詮說三次非如是。造成他人之痛苦故,當不趣入正法或辯論作用。’世親云:‘任一唯欲許取勝,諍論詮者非正宗。’
【無知義之敵辯者,別無辯才非其余。】若仲裁者了知論式義,而敵辯者不知,謂無知義是‘排除’之說法,此亦相似于不隨說,攝屬于無辯才性,依此無隨詮說,是無知于對境。若無了知對境,豈能了知而答辯?若不知答辯,雖隨說了知亦無義,無知亦即無知于答辯,彼二者皆無辯才,以其無知于答辯故。當成排除。彼諸存在少許差異境故,無知對境和無知于答辯設置相異。倘若無知,亦需要分‘全不知’和‘半不知’等等之其余排除,是極成過。
【無辯才屬‘不說支’,或‘不能揭過’謂之。】無了知義之答辯,是無辯才,若滅除彼方而無知于答辯,則是排除。譬如:彼論者詮說論式之后,不能答辯彼說,詮說‘無義’或詮釋彼其余順序,和敘述偈頌等故,違越時間且不詮說適值之義謂之。攝屬立論者不詮說成立論式之支分,或敵辯者不能揭過。
【‘散亂’、‘誠實’非排斥,欺騙攝屬無辯才。】貪著所作業后舍棄諍論是散亂。喻:若彼方設置之論式,則前時此已作,后時當辯論,或斷決諍論之際謂若我現在等等,則謂散亂之排斥。此亦‘生命’與‘戒律’等等之故,趣入容許不作之事實,或無法說出之病原等等,若屬真實,則排除者是何?若無知答辯巧立欺誑因,則攝屬無辯才之范疇。倘若所有諍論趣入立、敵二者之成立和駁斥之方式,則信許‘相似因’與‘無辯才’二者攝屬一切排斥為真實。其余無相屬之辯論實有復雜性,若思維彼存在其余排斥,為非有。若于一所依不承認相違,承認無諍論,若不錯亂之諍論,則是真實義。妄說或不說,或無相系,或虛妄,或譏笑等等任一作用,亦不超越于‘相似因相’、‘無辯才’二者。然則,從信許諍論后,恐懼或默不說話,或說其他無相系,則相似因相攝屬何處?不詮說成立論式之支分,是排除之處。
【承認所許知不知,依次不定不揭過。】承認自宗之過后,隨而承認期許趣入他宗之過。喻:‘汝非小偷,是士夫之故’,后時說:‘彼小偷亦是汝’謂之。觀察此引述,若謂是士夫亦形成小偷,汝亦轉成小偷,汝自己不欲許小偷之故,士夫非小偷之因相。如是說法應無過,汝自不欲許小偷故,敘述不定因之故。無知士夫之相似因相,而認取真正因后,汝自承許彼后引述于他人。若謂為何非‘承許所許’之排除?彼之際,自己之過結合于他人故,非排除,無而不認知具過之因相具有過故,不詮說過是排除性。
【二論者舍棄辯駁,攝屬無辯才范疇。】取得排除而不斷決性,為舍棄辯駁,立者之具能立之過是諍論不排斥,而舍棄彼是為排除謂之說法。復次,不知駁斥立論者具過之論式故,是無辯才之排除,而非其他。如是二者不趣入勝敗之名言。諍理論云:‘如理觀察,二論者之任一,非同時具有勝敗,詮說相似能立故,無詮說真實過。’
【無隨結合而結合,別無辯才外非余。】結合彼非其余排斥之處,謂:‘于無隨而結合而說隨而結合。’謂之排斥之說法。觀察此說:立論者詮說真論式,敵辯者揭相似過,攝屬無辯才性非排斥之處。亦或敵辯者揭真實過,立論者增益為相似過之后而排斥,則攝屬詮說相似因相故,非排斥之涵義。
【宗旨主張之勢弱,不詮成立支分性。】承許宗旨后,若隨論式之詞而謂:‘未定之故’,則宗旨氣勢削弱。喻:數論師主張:‘實有不滅,無不生’謂之,承許宗旨后,成立彼故,于一體性現見隨行轉成此別相謂之。若詮說一神我之自性,現見諸多變化,未決定‘無不生實有不滅之誓立’。若欲許‘實有現前’,‘無實不現’,則‘實有破滅’、‘得到無’之承許,宗旨勢氣削弱,不承認彼謂:‘宗當不成立’。此亦不詮說成立之各支故,是排斥之處。隨論式之詞而說‘未定之故’,非排斥之處。
【相似因相排斥處,喻如詮說似能破。】諸智者之頂髻慧珠,陳那論師駁斥外道之似能破之法,唯于集量論稍提述之。
【相遇與否和因相,恒常不說與不生,結果同品與異品,妄見無別與所緣,猶疑義準諸應成,由集量論如理觀,增減詮說與不詮,理論與各自之喻,所立無常與詳析,違時相似之能破,二十四陳那遮止,故法稱置平舍心。】若各別分析相遇與不相遇,樂許共有二十五似能破而攝集一處。謂似能破之詞結合各個名詞之后,如謂相遇之似能破等等。陳那論師攝集于集量論之說,如理觀察廣衍之解析。法稱論師主張:陳那論師已遮阻故,暢述彼諸似能破嫌少些,若攝略之又嫌多故,平等舍心置之。諍理論云:‘盡彼諸如是詳細表述之,謂唯如是?且或其他相亦是?彼所觀察之。此轉成極成過,故不信許。盡如量理,相似因相是駁斥之處謂之。唯彼說在此所期許,謂之。’
茲于此依陳那論師二量論之引述〈相遇似能破〉喻如:聲為無常,勤勇而發故,如瓶之設立。敵辯者或謂:若因相與所立相遇,則如與海相會之水,融合于一體;若不相遇,則如聲是眼所見性故,不能成立謂之。〈因相似能破〉譬如前喻,若過早設立因相,則無所立故,因不能成立;若過遲設立因相,則已成立,故不需要;若同時設立因相,如牛角-無‘因’與‘有因’體性之說法。樂許此二者誹謗總因相,且是不知因三式之變化,于非過處詮說過,是未具因三式之相似因。集量論云:‘相遇與否三時式,詮說不承許因相,彼諸遇不遇因相,詮說不全相似因。’〈常似能破〉喻如:若‘聲無常’之說,且或具有無常之故,應轉成常,是諸法不轉變之體性故。此亦誓立之過,是相似因性,從不生實體而生,而且生起后轉成無性,而承許無常,不承許其具有無常之故。集量論云:‘相系無常故許常,應是唯因相此亦,是相似性宗之過。’
〈不詮說似能破〉于前喻倘若說聲無常,于前例此因相無實故,應是常之說法,此亦不成立是相似因。集量論云:‘詮前因無實,應成無所立,似不詮假聲,說論式能立,謂不成相似。’此亦是不全相似,由詮嫌少相似前能立。〈不生似能破〉于前例,倘若從聲產生之前,聲由勤勇無間而生之故,聲轉成無常。從勤勇無間而不生之故,聲亦轉成常謂之。
若觀察此點,形成二因,從產生聲之前,若增益為能立,則轉成不成立相似;若產生聲,則是勤勇無間而生,成立聲無常。由勤勇無間而不生之故,間接的增益聲為常彼之時,是不定相似因。集量論云:‘生前非因故,說相違不成,無生相似故,由增益而說。’〈果似能破〉譬如聲無常如瓶之說法,如詮謂:聲之所作性當不成立聲無常,于聲中無瓶之所作性。此詮說者隨自詮欲轉成第三聚,于聲中無瓶之果性。此說法是不成立相似。若謂瓶等之諸無常中,無聲之果性,則為相違相似,若彼性無‘常’或‘無常’之說法,是非共之相似喻體過,以其同法喻之故。彼之緣由?比量趣入總相,而不趣入別相,于此確定各別義,不趣入比量之故,不定因相似。集量論云:‘由異果性分,見彼非能立,果相似此復,由說意成三。’謂之。
〈同法似能破〉‘同品’喻與‘異品’喻成立遮反同法。譬如聲無常,勤勇而發故。設置之時,以虛空作為異品喻,敵辯者以虛空為同品喻,非有質身等性,能立-常,如是彼因性;以瓶為同品后,彼之異品-虛空詮說同品。〈異品似能破〉由相反前例,于二喻體,瓶結合于異品喻。此二者是不定相似,不敘說‘隨行’、‘隨遮’二喻,是喻相似。經云:‘喻與異品者,成立余同法,是同法相似,余似異法同。’謂之設置。‘顯余不成故,俱似共不定。’;‘此無隨行故,詮相似喻過。’謂之。
〈分別似能破〉于前例中,以瓶同品故,成立無常性。至于瓶,由可燒性和眼所見性等方式,轉成無常。聲由不可燒性與所聞性等方式,謂是常。顛倒分別所立,如是結合其他喻體之說法。觀察之:若汝設置此,為能立因,則轉成相似相違,亦相似不定;若此為破斥因,則轉成‘共’與‘不共’之相似不定因。經云:‘同品復說異,是分別相似,由不定差別,似過應成常,彼現亦是總。’
〈無異似能破〉結合之分類有三:如是若成立聲無常,以瓶作為喻之時,瓶之可燒法等一切亦于聲可獲得;聲之所聞性法等,亦于瓶可獲得故,若如是一切相互皆轉成同一體之說法。此相似等同分別,是相似不定因,為無異相似之義。經云:‘應成一性故,不作為差別。’因相與所立無差別故,譬如:成立聲無常,以其非實有之故。謂此設置是不成因相。經云:‘所立、因無別,此復似不成。’復有,遮反無異之說。如勤勇所發成立聲無常,亦成立余他法之故無異之說法,此相似相違。集量論云:‘法能害所立,相類作無異,此似相違因,無過乃成難’。〈所緣似能破〉成立聲無常,設置勤勇所發為因相時,敵論者或謂此非無常之因相,既無因相又成立因相之故。喻如:閃電等現量或其余現量當成立無常之故。凡無彼亦有此,彼非此之因故之說法。有一說或謂,勤勇所發非無常之因相,以其未遍相故。如成立樹具有思維,設置困倦為因相謂之說法。
觀察此說:‘未遍之故。’詮釋為非能立,彼無‘無常之因相’故。若觀察聲亦無‘無常之因’,則是相似不成因。既其余因相之成立故,此非因相-是相似不定因。若能作因,由其他之果而產生,則轉成非彼因是真實,因是能知之因故。諸多因相成立同一所立,豈有相違?經云:‘于宗顯余因,是可得相似,假不成、不定,彼因幻影性。’
〈懷疑似能破〉于前例中,從‘勤勇所發’現見有‘顯相’與‘產生’二者,在此是顯相?或是‘產生’?謂之懷疑故,而謂此因相不能成立無常之說法。吾等主張顯相是產生性,此似能破亦是相似不定因。若增益勤勇所發因是‘產生’后,能駁斥者,是相似不成因。勤勇所發是所緣因相,不許說由勤勇所發而產生因相之故。經云:‘由余義疑難,彼因詮猶豫,增益所立故,似不定不成。’
〈義準似能破〉譬如:若勤勇所發故無常,則非勤勇所發之閃電等得以了知常義之說法,此亦是相似不定因。于勤勇所發成立無常,增益為非勤勇所發后,彼是不定性,法稱論師之旨趣。上述增益作用之故,是相似不定因。任何所立轉成未定因,因相是常為非有。
然而勤勇所發之故,謂成立唯一無常;增益謂唯一勤勇所發故后,閃電等既非勤勇所發豈成立無常之諍論,彼閃電常亦無故,是相似不定因。經云:‘由異品義說,不許名義準,此余所立妄,不定成似因。’
〈應成似能破〉于前例:唯一‘瓶’為無常之因相,豈有此理?應不成立之諍論。此亦無隨遍式之故,相似喻之諍論故,謂之相似喻。前述果似能破,是因無隨行;此是所立無隨行。經云:‘所許俱二處,取因似應成,比如似喻過。’謂之。此陳述‘不全’與‘不成’似能破等,若直接詮說,轉成未定因故,能詮中假立為所詮。量自疏云:‘彼是能詮假設為所詮,若于他處不全之詮說相似謂之,如彼等等轉成所詮,若如是轉變,極其困難’謂之。于任何經論表述女性,彼諸與似能破相系屬之黃門,答辯與彼相屬。世親論師所著成質難論述及,諸似能破為顛倒、不實、相違三種攝集于一處,相互錯亂故,非世親論師之旨趣故,在此不敘述。經云:‘顛倒不真實,相違諸能破,成諍述三過,敘述無差別’謂之。
然而集量論云:‘諸似能破是,唯此等一分’謂之。無明晰詮釋,彼如理觀察稍許述說之。〈增長似能破〉喻如聲無常,勤勇所發之故,謂之說法。‘聲’與‘瓶’相似之故,聲應成有質身之說。〈趣行似能破〉如前例:瓶與聲相似之故,謂瓶應成非有質身之說法。〈詮說似能破〉若聲是所立,則理由相似之故,瓶亦應成所立謂之。〈不詮說似能破〉若瓶不轉成所立,則理由相似故,聲亦應成非所立。〈理論似能破〉若勤勇所發成立聲無常,則聲應是常,以其非有質身之故。喻如虛空。〈各自喻之似能破〉聲無常,是所知之故。如若設立瓶喻;相反若設立虛空喻,謂轉為常之說法。〈所立似能破〉聲無常謂具有五支論式之設置,則于瓶喻中亦須設立具有五支之論式謂之。有一說:有法如所立不成立之故,應結合其他因相。喻:聲無常,以其眼所見性故。謂之設立之說法。〈無常似能破〉聲無常如瓶謂之設立。謂:一切所知法,為何不設置于有法之說法?彼諸如其所立,唯應知攝屬于相似因之范疇內。各個破斥,惟恐具諸多文字之不再引述。理論似能破:因明前期學家主張:聲無常,勤勇所發之故。喻如瓶。如是設立:聲是常,所聞性故。喻聲性謂之說法,攝屬于不定因。他人或謂:‘般羅迭夏耶噶噶惹那,般羅噶惹喃’之文詞,攝屬隱含詞義,觀待一方之解說,謂是遍滿敘述。喻如:五大是無常,設立具香味之故為因,則五大之一支‘風’,和‘虛空’不成立故;其‘地’一支亦無法成立;水一支亦不成立;火之一支亦相似無法成立故,謂理論似能破之說法,攝屬不成因。超越時間似能破:婆羅門種姓長老派之主張,陳那論師已遮止,后時拔策之子等或謂:超越時間結合余境。喻:聲是常,由結合而顯現之故。如有質身謂之。色質身既從前而存在,結合‘瓶’和‘現相’而顯相(瓶)之故,聲亦從前時存在后,結合‘鼓’和‘鼓椎’而出現聲之故。謂聲︰‘是常’之觀察說法。種姓長老派或謂:彼是超越時間之排斥之說法。如是盡如‘色身’與‘燈火’結合,乃至于現見性,認為‘能現’、‘所現’同時為合理,若‘鼓’與‘鼓椎’相會,設若舍離-無聲(即有聲),則耳聞長遠之聲故,非同時故,謂超越時間是無因之果之說法。佛弟子主張:非超越時間攝屬不成因。樂許存在‘理論似能破’和‘超越時間似能破’之諸多分析,恐諸多文字敘述故,不再述說,彼諸可參閱其他論著。以上敘說,足可駁斥一切似能破而剔除之。
【無知上述似能破,大部論疏之敘述,前期多數不了知,唯此一方敘述之。】屆中之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