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_特片网久久_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_亚洲第一黄色网_羞羞电影网_免费黄色大片网站

中國藏族網通

佛教史之印度佛教史

來源 : 佛教古籍    作者 : 葉少勇    發布時間 : 2017-04-29
字體 :

1.jpg

王舍城神變石雕,犍陀羅地區出土,約公元3世紀(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紀產生于印度,創始人為喬答摩?悉達多 (Gautama Siddhārtha),屬釋迦族,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ākyamuni),意即“釋迦族圣人”。他宣稱覺悟真理,自稱佛陀 (buddha),意即“覺悟者”,佛教由此得名。針對印度正統婆羅門教的“梵我論”,釋迦牟尼提出“無我”的思想和實踐體系,制定戒律組建僧團。佛教逐漸聲勢壯大,并走出印度傳遍亞洲大部分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婆羅門教:古代印度正統宗教,以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所建立的吠陀文明為基礎,其三大原則: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8世紀經改革后,稱為印度教。

2.jpg
印度佛教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和類型。自佛陀開始傳道至佛教分裂之前,稱為原始佛教。佛陀滅度后百年(約公元前4世紀),印度佛教逐漸分裂為不同的部派,稱為部派佛教。公元前1世紀前后興起一種自稱為“大乘” (mahāyāna)的佛教思潮,稱為大乘佛教,這一時期的其他佛教部派則被貶稱為小乘佛教 (hīnayāna)。六七世紀前后印度佛教開始與怛特羅 (Tantra) 結合而趨向神秘化,稱為密教。8世紀之后,佛教日趨式微,在伊斯蘭入侵的打擊之下,于13世紀初在印度消亡。19世紀時佛教又從斯里蘭卡等國回傳。

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6世紀,相傳印度有十六大國紛爭割據,這些國家多分布于恒河流域,其中最強者為東部的摩揭陀國 (今比哈爾邦南部) 和中北部的居薩羅國 (今北方邦東北部),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即是后者的附庸國。東部的本土思想較為活躍,從西北部進入印度的吠陀文明在東部根基尚淺,佛教就在這里產生并傳播。

吠陀
(Veda):現存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最初由遠古先民口頭創作,后人匯編成集,是婆羅門教的根本圣典。最古部分約產生于雅利安人的一支離開伊朗進入印度之際,主要內容是神的頌歌、禱文和咒語,涉及大量宗教思想,也包含印度最初的哲學觀念。

雅利安人
(āryan):泛指古代操雅利安語即印歐語的人群。其祖先為游牧民族,原居于南俄羅斯和南烏克蘭草原一帶,后向外遷徙,向東的一支來到伊朗,并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過阿富汗,從西北進入印度,征服了土著文明,建立了吠陀文明,尤尚祭祀。

3.jpg

這一時期印度的物質文明大獲發展,吠陀時期以來的階層排序——四種姓發生了深刻變化。剎帝利由游牧部落的首領轉變為定居國家的王族權貴,財富和權力都大大增加,與位列第一的婆羅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佛經中普遍將剎帝利列于四姓之首,也反映了當時宗教話語權的爭奪。同時,擁有大量財富并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吠舍,在很多方面也與掌握教權的婆羅門形成對立。
種姓:印度的社會、宗教階層的劃分。婆羅門教認為人由出身而分屬不同的階層。精通吠陀、掌管宗教事務的祭司為婆羅門種姓,掌握政權的王族和武士為剎帝利種姓,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為吠舍種姓,從事低賤勞役者為首陀羅種姓。
四種姓之外地位更低的是賤民,也被稱為不可接觸者或旃荼羅。《梨俱吠陀》稱這四種姓分別出自人類始祖原人的口、臂、腿、腳。

4.jpg

這種社會背景為思想發展提供了溫床。印度思想界開始對傳統婆羅門教的祭祀文明進行審視與反思,進而分化為兩大陣營——婆羅門 (Brāhma?a) 與沙門 (?rama?a),前者在擁護吠陀權威的原則之下進行哲學化梳理改造,后者則直接舉起反吠陀的旗號進行新的理論構建。佛教與耆那教即是沙門思潮中的兩大派別。

原始佛教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于喜馬拉雅山山麓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其生卒年代尚有爭論,這里暫取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之說。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姓喬答摩,是統治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當時迦毗羅衛國處于列國爭霸的夾縫之中,國王凈飯王希望兒子成為“轉輪圣王”來改變宗族的命運,而年輕的釋迦牟尼卻感悟人生無常,選擇放棄王位出家訪道。在尋訪了幾位著名的沙門思想家而未得到滿意答案之后,他決定實踐當時沙門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

5.jpg

釋迦牟尼苦行像,犍陀羅地區出土,約公元3世紀(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藏)
經6年而無果,于是釋迦牟尼放棄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體力,在菩提伽耶獨坐樹下冥思,終于悟道,成為了覺者佛陀,時年35歲。

6.jpg
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塔與菩提樹
其后,釋迦牟尼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對最初的五位追隨者講法,被稱為“初轉法輪”。這五位比丘 (bhik?u,意為乞士)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團。僧即“僧伽”(Sa?gha),和合眾之意。此次說法的內容首先是對“中道”的闡釋,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與縱欲的盡情享樂兩個極端??嘈信c縱欲是沙門中常見的兩種路線,體現了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叛逆。初轉法輪的內容還有“無我”、“四諦”和“八正道”等,這些思想構成了原始佛教的理論核心。自此佛教的三要素(三寶)——佛、法、僧都已齊備。

7.jpg
佛陀初轉法輪像,鹿野苑出土,約5世紀,(印度鹿野苑博物館藏)

8.jpg

印度鹿野苑遺址

初轉法輪之后,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四十余年的說法歷程,其足跡西至馬圖拉和毗蘭若,東至鴦伽(孟加拉),北止于迦毗羅衛,南止于菩提伽耶。至于遠赴克什米爾和斯里蘭卡的說法,則不足采信。佛陀接納了最初幾位弟子之后,允許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門徒,佛教的隊伍逐漸壯大。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佛陀離開摩揭陀國,北渡恒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娑羅雙樹林,對弟子作臨終囑托之后,于夜晚安然入滅,享壽80歲,佛教稱為“大般涅槃”。僧團首領大迦葉主持焚化佛陀,舍利遺骨被八王分領,起塔供養。

涅槃(nirvā?a):意為
“止息”,又稱滅度,指滅除煩惱、脫出輪回的境界。解脫之后尚存身而未死,稱為“有余涅槃”,若身滅則為“無余涅槃”。小乘所說涅槃即是證得阿羅漢,亦稱“羅漢”,是佛教修行者(狹義指小乘)證得的最高果位。
大迦葉聞佛即將入滅而率眾趕赴之時,見有比丘感言終于可以為所欲為。于是,大迦葉召集僧團代表(號稱五百羅漢)在王舍城外之七葉窟舉行結集,以規范教團,維護正法,史稱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據說由阿阇世王贊助,歷時數月,其間并未出現大的分歧?!岸嗦劦谝弧钡陌㈦y誦出經藏,即佛陀的言教,“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即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議事制度。佛教文獻的另一組成部分——論藏,即經義的闡釋,在這次結集上尚未形成。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將佛陀的言教與戒律回顧一遍而取得了統一認識,并未形成書寫文獻,因此出現了分工記憶而專持一部的僧人,如經師、律師等。此次結集所用的語言已不可考。據載佛陀曾鼓勵比丘用“自己的語言”來傳教,而反對用上層社會通用的梵語。
第一次結集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巴利語五部經藏以及漢譯四部阿含之中,尤其是巴利語《相應部》和漢譯《雜阿含》。其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三法?。骸爸T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即判斷正法與否的標識。其中,“無我”指的是業力因緣的生命輪回之中沒有一個貫穿主體,這是三法印的核心,被稱為“印中之印”。
部派佛教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域還僅限于恒河中游地區,其后百余年間,摩揭陀國不斷擴張,佛教在王室支持下也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現出世俗化端倪。加之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異俗影響僧律,當時的僧團又缺乏足夠權威的領導力量,于是先是由于持律的不同,后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
幾個大的佛教部派從出家受戒到安居布薩都遵循著不同的規范制度,并逐漸形成了各自體系的經、律、論三藏,分支傳承于印度各地。關于部派分化過程以及各自主張,雖有大量古代記述,但彼此說法不一,成為一段難以厘清的歷史。
佛教典籍公認的僧團第一次重大分裂,也叫根本分裂,一般認為發生于佛滅后百(余)年、迦羅育王(又稱黑阿育王)在位時期(有說公元前396年~前360年)。當時在印度東部的毗舍離有些比丘們開始違背戒律規定接受金錢布施,一位來自西邊的比丘耶舍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爭議,于是約集有威望的上座(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十事非法”。為了統一認識,僧眾隨后舉行了結集,稱為第二次結集,也稱“七百人結集”或“毗舍離結集”。毗舍離一帶占多數的比丘并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此后僧團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其后的幾百年間這兩部繼續分裂,相傳有十八部。
第二次結集后不久,摩揭陀國更迭為難陀王朝,公元前4世紀末又變為孔雀(Maurya)王朝,其第三代就是阿育王(A?oka,公元前268~231在位)。阿育王的連年征戰使印度首次獲得統一,其版圖覆蓋了除南端之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阿育王信仰并極力弘揚佛教,使得佛教流布范圍更廣,僧團人數激增,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僧團之中魚龍混雜,導致一些正常的僧伽管理程序和誦戒儀式不能實行。眾人一致認為應請出德高望重的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主持大局。于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須主講法義,肅清僧團,恢復了寺院的正常僧務。為進一步鞏固成果,約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須召集高僧千人舉行結集,史稱第三次結集。據傳這次結集編輯了一部《論事》以記載各派觀點。

9.jpg

第三次結集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揚佛教,所到一處,自成一派。曇無德到了西部,后來形成了法藏部。大天到了南印案達羅東部,后來在此形成了制多部。大天認為阿羅漢有五點不如佛,稱為“大天五事”,對此法藏部表示反對。由“大天五事”也可窺見大乘思想的萌芽。
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及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的上座形成了另一個大派——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主張三世實有,大行經院哲學之風。其另一特點是一反早期佛教抵制梵語的慣例,開始使用梵語重新編輯經典。后來從有部分出經部,反對有部的以論藏為中心,轉而注重經藏,故而得名。經部是最晚分出的部派。有部、經部與大乘的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合稱印度佛教有代表性思想的“四宗”。

10.jpg

有部所傳梵文《長阿含經》,吉爾吉特出土,抄于約8世紀

公元之后迦濕彌羅與犍陀羅發展成為有部的兩大中心,分別稱為東方有部和西方有部。東方有部較為保守,集有巨著《大毗婆沙論》,自恃有部正統。西方有部則較為開放,并逐漸接受了經部思想,至世親(Vasubandhu)造《俱舍論》集其大成,對《大毗婆沙論》有所批判與總結,傳習甚廣。眾賢曾造《順正理論》以東方立場來破斥《俱舍論》,但他也受到了《俱舍》的影響,對東方傳統有所革新,又稱為新有部。
上座部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之后,形成了代表保守思想的大寺派。該派僧人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將口傳的三藏經典以巴利語寫出。這一時期在錫蘭也出現了無畏山寺派,接受了大乘以及后來的密教思想。5世紀時印度僧人覺音(Buddhaghosa)來到錫蘭大寺,整理注解巴利三藏并作撰述,自此巴利三藏成為現在的形態。上述兩派長期對立,至12世紀時錫蘭國王取締無畏山寺派,扶持大寺派為正統。錫蘭大寺派將上座部佛教和巴利語經典傳至東南亞各國,發展成為南傳佛教,也稱上座部(Theravāda)佛教。
大乘佛教興起之后,各個小乘部派依然強盛,據7世紀玄奘和義凈記述,如果將各個小乘部派合計起來,則比大乘更為流行。

佛教藝術初興
印度各地出土的阿育王石柱雕刻,是孔雀王朝藝術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件精品是鹿野苑出土的四獅子柱頭,象征佛教傳遍四方,被選用為印度國徽圖案。

11.jpg

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和巴爾胡特佛塔遺跡是早期佛教藝術的代表。桑奇大塔始建于阿育王時期,至巽伽王朝擴建,其大塔石門的雕刻堪稱精品。建于巽伽王朝時期的巴爾胡特佛塔,包含大量佛本生故事浮雕。這一時期佛教藝術的一大特點是不用人形描繪佛陀,而是以菩提樹、法輪、傘蓋、腳印等符號暗示佛的存在,稱為“不表現原則”。關于佛在世時優填王造佛像的傳說應是后世杜撰,佛像的出現一般認為始自公元1世紀前后的犍陀羅以及馬圖拉地區。

12.jpg

桑奇大塔與石門

13.jpg

為波斯匿王說法,桑奇大塔北門門柱雕刻,約公元1世紀
中下部的菩提樹代表佛陀

14.jpg

三十三天下凡,巴爾胡特佛塔雕刻,約公元前2世紀
寶階頂部與底部各有一只腳,代表佛陀從三十三天下到人世

大小乘佛教并行的時代,正值印度宗教、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南北印度歷經案達羅(公元前232~公元225)、貴霜(公元1世紀末~3世紀中)和笈多(320~470)等宗教政策寬松的王朝,大小乘佛教都有長足發展。5世紀笈多王朝時期修建了那爛陀寺,經歷代擴建成為綿延十幾公里容納上萬人的佛教最高學府,我國僧人玄奘和義凈都曾在此求學。7世紀初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大部,玄奘即于此時來到印度,并深得戒日王賞識。

15.jpg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大乘佛教

阿育王之后印度重回割據,公元前2世紀,巽伽王朝扶持婆羅門教而抑制佛教,佛教遂向南和西北兩個方向轉移。南部的案達羅王朝消滅了繼巽伽之后的甘婆王朝,盛極一時,施行寬松的宗教政策,流行于此地的大眾部很可能對大乘思想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西北印度,大夏的希臘人不斷入侵,建立國家并逐漸接受佛教信仰。其后大月氏西遷并逐步占領大夏,于公元1世紀建立貴霜帝國,以犍陀羅為中心,疆域覆蓋阿富汗、克什米爾、旁遮普等地。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初信拜火教,后皈依佛教并極力支持,在佛教中贏得僅次于阿育王的聲譽。政治上的頻繁更替使得這里的佛教與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諸多思想形態相碰撞,對大乘思潮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16.jpg

17.jpg

帶有迦膩色迦像和佛像的貴霜金幣

公元前1世紀開始,印度興起一些有別于主流的佛教形式,初稱“菩薩乘”,其經典則稱“方廣”或“方等”。后來,這類思潮被統稱為“大乘”(mahāyāna),以示運載廣大,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hīnayāna)。

大、小乘的主要區別:
①在經典上,小乘唯奉早期經教,斥大乘經非佛說;大乘雖也認同小乘經教,卻以之為權便而非究竟,唯大乘經圓滿了義。
②在理論上,小乘更注重個人解脫,以生命現象的無常來解釋“無我”,即“人無我”;大乘則涉入對終極真理的思考,除人無我之外,還主張一切事物皆無實體,即“法無我”。
③在實踐上,小乘以自利為主,強調出世與個體解脫;大乘則以利他為自利,行菩薩道而廣度眾生。
④在目標上,小乘佛教以得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大乘則認為阿羅漢并非終極,主張經菩薩十地最終成佛,并且在禪觀實踐中逐漸神化佛陀,產生了多佛信仰和菩薩信仰。
初期的大乘經典以般若經為代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八千頌》、《二萬五千頌》和《十萬頌》等不同部頭,主要思想是“一切法空”。觀佛與凈土信仰也在初期大乘經中占有重要地位,《無量壽經》、《阿閦佛國經》等經典幾乎與般若類經典同時涌現。其他影響較大的早期大乘經典還有《法華經》、《華嚴經》和《維摩詰經》等。
般若(praj??。阂糇g,現多讀作bō rě,實則bān ruò更貼近印度語音。智慧之義,大乘佛教六度或六波羅蜜多之一。闡說大乘空觀智慧的經典統稱般若經。
從二三世紀開始,系統闡釋大乘義理的論典陸續出現,最終形成了分別以印度南部和西北部為中心的中觀與瑜伽行兩大思想流派。

中觀派

公元2世紀,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的小乘佛教詮釋學(阿毗達磨)已趨于完備,大乘經尤其是般若經的流布也有了初步積累,最初對大乘經進行梳理闡釋的人即是龍樹(Nāgārjuna)。龍樹活躍于約公元二三世紀的南印度案達羅地區,代表作為《中論頌》,其唯破不立的歸謬方法獨樹一幟,系統論證了般若經中“一切法空”的命題,主張一切思維所及、言語所表的事物皆空無自性。龍樹被后來的中觀派(Mādhyamika)追封為祖師,對我國佛教也有巨大影響,得譽“八宗共祖”。龍樹有親傳弟子提婆(āryadeva),繼承龍樹而遍破外道,終激起怨忿而被殺。
空(?ūnya):即無自性,用來描述一切事物皆空無自體而徒有虛名,后來也指事物遷流變動而無恒定實體。

18.jpg抄于約六七世紀的《中論頌》梵文寫本

6世紀時有佛護(Buddhapālita)與清辨(Bhāviveka)兩大論師。佛護只有一部《中論釋》傳世,對《中論》的歸謬論證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但并未表現出派別意識,也沒有對當時流行的瑜伽行派進行回應或批判。而稍晚的清辨則援入瑜伽行派的因明理論以詮釋和改造龍樹的空觀,主張步步為營的邏輯演繹可以通達勝義,并以二諦重組“緣起性空”理論,奠定了此后中觀派的基調。清辨著有《般若燈論》和《中觀心論》等,不僅對佛護提出批評,也批判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他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中觀派”一詞,是中觀派自我認同之始,自此大乘佛教形成中觀、瑜伽二分格局。清辨的門人也一直與瑜伽行派論爭,玄奘在那爛陀寺時曾調和雙方觀點而著《會宗論》。
二諦:即勝義諦與世俗諦。大乘佛教中原指圣者與凡夫的兩種見解,即如實見與顛倒見。后來被闡釋為兩種真實、兩種標準,或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7世紀的月稱(Candrakīrti)著有《明句論》和《入中論》等。他擁戴佛護而討伐清辨,確立了中觀派的內部對立,后來這兩個體系被稱為應成派與自續派。
其后的中觀大家是寂天(?āntideva,約685~763),在那爛陀寺曾被稱為只會吃、睡、拉的“三行者”而遭驅趕,他當眾誦出《入菩提行論》,眾為折服。
8世紀時,自續一系的論師寂護(?āntarak?ita,約725~788)在世俗層面上援入唯識無境的理論,這一思想體系被稱為“瑜伽行中觀”。與之相對,之前以清辨為代表承認有世俗外境的自續派思想又被稱為“經部行中觀”。寂護曾兩度入藏傳法譯經,并修建桑耶寺,組建僧團,終卒于西藏。其弟子蓮花戒(Kamala?īla,約740~795)也入藏傳法,曾與漢地禪宗和尚摩訶衍就修行頓漸之說展開爭論。
應成一系起初在印度并無太大影響,西藏前弘期傳入的也主要是自續一支。在印度佛教接近尾聲的10世紀以后,應成派地位逐漸提升。印度論師阿底峽(約982~1054)師從應成派的覺賢,于1042年被請至西藏譯經弘法,形成噶當派。西藏僧人宗喀巴繼承和發展其學說,形成格魯派,尊月稱與應成派為中觀正統。
瑜伽行派
三四世紀之際,《解深密經》等宣揚唯識理論的經典在印度開始流行,以瑜伽行派(Yogācāra)為代表,大乘佛教哲學日趨深化細化,傳入中國后,形成地論宗與攝論宗,經玄奘的系統譯傳而成法相宗。
相傳瑜伽行派的創始人為彌勒(Maitreya),曾是釋迦佛弟子,現居兜率天宮,未來當下生成佛,為釋迦佛的繼任者。有眾多論典署名為彌勒,學者多認為是托名,也有認為4世紀之際印度確有名為彌勒的論師。
伽行派代表人物和實際創立者是5世紀無著(Asa?ga)、世親(Vasubandhu)兄弟,西北印度犍陀羅人。據說無著先修小乘而不得滿足,后入兜率天得彌勒親授。世親曾著《俱舍論》集小乘思想之大成,后改宗大乘,與無著共弘彌勒學說,也有學者認為大小乘各有一位名為世親的論師。
該派的根本論典有“彌勒五論”之說,但漢藏傳承名錄有異。其中重要者為《瑜伽師地論》,漢譯有100卷之巨,堪稱該派甚至大乘佛教的百科大典。無著的《攝大乘論》為瑜伽行派的綱領性文獻?!段ㄗR二十論》和《唯識三十頌》是世親的代表作,前者反駁異見,后者構建唯識體系。印度曾有十家論師為《唯識三十頌》作注,玄奘將其糅譯為《成唯識論》。

19.jpg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梵文寫本

不同于中觀的唯破不立,瑜伽行派兼以正面表詮,在認同空觀的同時采入眾多名相,以“三性”為理論框架,主張世界的真實運行機制之中只有認識活動(識),而無認識對象(境),恰如夢中所見,即“唯識無境”,因此該派又稱“唯識派”。

三性(trisvabhāva):又稱“三自性”、“三自相”,指三種存在形式。唯圣者可見的阿賴耶識與前七識的交互運行機制,是“依他起自性”。凡夫不見真相,依名執體而臆造諸法,所見一切本無所有,稱作“遍計所執自性”。若如實了知而息滅妄執,即見清凈真實之“圓成實自性”。
阿賴耶識(ālayavij?āna):又稱種子識、藏識。八識之第八識,在唯識緣起中起樞紐作用,存儲前七識活動生成的種子,并于后時生起前七識現行,種子與現行交互作用產生世界之圖景。
陳那(Dignāga,約五六世紀)和護法(Dharmapāla,約6世紀)對該派理論作了進一步發展,稱為“唯識今義”或“今學”,無著、世親及其繼承者德慧、安慧等所傳即稱“古義”或“古學”。其主要區別為:古義認為萬法唯是識而無有境,今義則認為識外無境,識內有境,境由識變而不離識。陳那還撰有《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等因明論著,將五支作法改革為三支作法,是印度古代邏輯學史上的轉折和飛躍。7世紀的法稱(Dharmakīrti)發展其體系,將印度邏輯學推向高峰。
瑜伽行派興起的同時,《如來藏經》、《涅槃經》、《勝鬘經》等如來藏系經典也開始流傳,宣揚一切眾生皆有清凈如來藏為根本所依,但為煩惱所覆藏,并最終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聯系等同起來,形成如來藏緣起理論,曾對漢傳佛教產生巨大影響。雖然早期大乘經以及瑜伽行派文獻之中也有提及“如來藏”一名,但真如緣起理論與瑜伽行派的唯識體系實則判然有別。佛像的出現
犍陀羅地區曾被大夏的希臘人統治百余年,希臘神像傳統遂植根于此。至公元1世紀的貴霜時期,該地區出現了以人的形象表現佛陀的藝術形式,帶有強烈的希臘羅馬風格,如鼻與高額相連,深眼細眉,薄唇微笑,波浪式卷發,羅馬式通肩長袍等。
馬圖拉地區約與犍陀羅同時出現了佛像。不同于犍陀羅風格的深邃內斂,馬圖拉風格造型飽滿,圓眼厚唇,帶有鮮明的印度本土特征。

21.jpg

犍陀羅風格佛像,阿富汗出土,約4世紀
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藏

22.jpg


犍陀羅風格佛陀立像(印度國家博物館藏)

23.jpg


馬圖拉風格佛陀坐像,約2世紀前半期,馬圖拉政府博物館藏

24.jpg

馬圖拉風格佛陀立像,約2世紀后半期,馬圖拉政府博物館藏

密教

戒日王之后北印度復歸割據,此時印度佛教的情勢已大不如前。一方面伊斯蘭文化阻斷了西北部的傳播路線,另一方面,婆羅門教進入印度教時期而日益強大,對佛教產生了巨大沖擊。佛教在衰落與邊緣化的同時迅速密教化。8世紀初波羅王朝建立,以巴特那為中心,雄踞比哈爾、孟加拉一帶。其統治者崇信佛教,在那爛陀寺附近修建歐丹多富梨寺,在恒河岸邊又建超巖寺,這三大寺成為晚期佛教尤其是密教的中心。

密教即秘而不宣之教,又稱怛特羅佛教。怛特羅(tantra)又譯為“續”,密教文獻即稱為“續部”。怛特羅是雅利安文化之外的一種印度本土文化,重神秘體驗,在吠陀時期體現為濕婆信仰,2世紀之后在婆羅門教中形成了濕婆派,至7世紀其影響開始彰顯,佛教大規模采入其內容,進入密教階段。密教的哲學體系主要取自大乘而無甚創建,行法儀軌則與傳統大乘迥然有異,是其不共之處。

據記述,佛陀本人反對咒術、神通等神秘元素進入佛教,卻也允許作禳災、祛病、防護之用。早期佛典中就已出現咒語,據說大眾部和法藏部還曾結集有《持明咒藏》。大乘經中雖多見真言和陀羅尼,但僅是輔助元素,被稱作“雜密”。

依照發展順序,密教經典大致可分為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四大部。

一些包含大量密咒成分的大乘經典被稱為事續。此部尚屬雜密,以解說事相為主,有外法儀軌,而無觀行內法。

約7世紀前期出現的《大日經》(漢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其內容由大日如來(又譯毗盧遮那佛)而非釋迦牟尼宣說,開顯胎藏生曼荼羅,確立了大日如來的中心地位,主張“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以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心觀本尊的“三密相應”為究竟之途,樹立即身成佛的教義,標志著“純密”的出現,也稱真言乘(mantrayāna)。以《大日經》為代表的解說內在行法的經典,被稱為行續。

瑜伽續的代表經典是約7世紀后期成立的《金剛頂經》初會,又稱《真實攝經》,主要解說金剛界曼荼羅,凸顯阿閦佛的地位,宣揚大樂思想,并出現性力內容,是中期密教的開始,其后的密教又稱金剛乘(vajrayāna)。

8世紀出現了無上瑜伽部文獻,崇尚性力,特尊阿閦佛,修法包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后者為此部所獨有。該部主要包含大瑜伽續和瑜伽母續兩類,西藏稱為父續和母續。

10世紀之后為晚期密教時期,有易行乘(又譯俱生乘)和時輪乘兩支。易行乘沒有特定經典,代表文獻為《道把歌》,反對深奧的理論與繁瑣的儀軌,主張自然天成、簡便易行之道。有學者認為其受到了中國道教的影響。時輪乘出現于11世紀,屬無上瑜伽部的一支,是印度密教的最后階段,其中有體現佛教聯手印度教對抗伊斯蘭的愿望。

印度佛教的滅亡與復傳

12世紀末,西北部的伊斯蘭軍隊不斷侵襲偏安于印度東部的佛教,所到之處屠僧毀寺。13世紀初三大寺遭毀,被視為印度佛教滅亡的標志,然而有證據表明佛教在印度東部還殘存了約一個世紀,此后便是佛教的空白時期。

1891年,斯里蘭卡的達摩波羅在科倫坡創立了大菩提協會,并于1920年在加爾各答建立寺院作為協會總部,成為印度佛教復傳的象征。經過該協會的艱苦努力,20世紀50年代,佛陀的覺悟之地菩提伽耶由佛教徒與印度教徒共管,佛教徒首次進駐。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現今該協會的分支機構已遍布印度各地。

25.jpg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rmapala,1864~1933)

印度佛教的另一位領導人物是安倍德卡爾。他出身于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種姓,自幼致力于改變賤民地位,經多次失敗后宣布與印度教決裂,其后活躍于政壇,成為印度獨立后首任司法部長。他于1951年創立印度佛教協會。1956年佛陀涅槃2500周年(南傳紀年)紀念活動之際,安倍德卡爾宣讀誓言,正式皈依佛教,有近50萬賤民隨之皈依,被稱為“新佛教運動”,追隨者稱新佛教徒。

26.jpg安倍德卡爾(B. R. Ambedkar,1891~1956)

經社會各界努力,現今印度的佛教圣地都得到了保護和修復,一些大城市還設立了佛教的組織機構和寺廟。據2001年統計,印度有800萬佛教徒,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8%。

編輯 : 仁增才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 欧美亚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区 | 国产乱妇4p交换乱免费视频 | a级片在线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婚 | 国产成人黄色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激情二区 | 黄a视频 | 色婷婷丁香 |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 玖玖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不卡 | 久热久热| 欧美一级黄色免费看 | 欧美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 天堂中文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冷 | 色综合久久久久 | 91看片成人 | 欧美中文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美女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孕妇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的软件 | 国产精品18hdxxxⅹ在线 | 日韩精品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二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婚 | 成人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性色| 福利精品 | 欧美一级xxx | 亚洲一级在线 | 日韩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