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族文化在全人類文明中的特殊意義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布于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同樣的,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乃至全人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文化是一種人類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創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種特定社會歷史階段下形成并發展的文化。應當說,正是由于這些發展變化,才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顯示出了藏族文化的勃勃生機,顯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了人類社會的今天。
中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和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大國,不同的自然環境、56個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圖1為色須寺大經堂
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擁有獨具特色的歷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會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它產生于青藏高原,既是這塊土地上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創造的成果。藏族文化既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天文、歷算、藏醫藥等各種具體文化形式,也包括倫理道德、心理、審美等較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而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時無刻地隨著豐富多彩的藏族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正是由于這些發展變化,才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顯示出了藏族文化的勃勃生機,顯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和藏族社會一起走到了人類社會的今天。
圖2為烏蘭活佛府邸鳥瞰圖
藏族文化是一種人類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創造的高原文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由于地處高寒,因此就人類生存環境而言,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其基本特點是陽光輻射強、氣壓低、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氧量低、氣溫低、溫差大,氣候干燥,天氣變化快。大多數地區為荒山荒原,生態環境脆弱,基本上沒有純粹的農業區,交通極其不便。這一切對生活在其中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人類沒有被這些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所嚇倒,從舊石器時代起西藏就有人類居住。千百年來,以藏族為主的高原各民族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高原文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人們為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這些對人類適應高海拔地區有效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礎之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隨著工業文明的進入,科技水平的提高,藏族文化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藏族文化也是一種特定社會歷史階段下形成并發展的文化。在嚴酷的高原自然環境下,人類始終發揮著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積極作用。藏族社會擁有其他一切人類社會的共性,經歷了從蒙昧時代到野蠻時代再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經歷著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傳統農牧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如果從新石器時期開始計算,人類社會在青藏高原上至少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藏族社會從有史可考的囊日論贊到今天也有1500年的文明歷史,經歷了吐蕃王朝軍政合一的貴族政治時期、地方領主勢力割據的分裂時期、元朝以后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時期、和平解放以及民主改革以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1500多年里,藏族文化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發生過巨大的變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僅以居于社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為例,在吐蕃王朝初期,居于統治地位的是本教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和神權思想。到吐蕃王朝中期,佛教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和神權思想開始居于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十一世紀以后,藏傳佛教各教派逐漸占據了社會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十七世紀以后,隨著格魯派領主對西藏政權的掌握,格魯派在蒙藏地區的廣泛傳播,其世界觀和神權思想也占據了藏族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這種狀況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以后才開始改變。隨著西藏及其他藏區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巨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藏族社會意識形態中居于主導地位。盡管作為層次、環節眾多的龐大的思想體系,藏族文化的全面發展變化必定落后于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急風暴雨式的變革,但其發展變革的洪流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擋的。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藏族社會正由傳統走向現代化,其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加速度前進的態勢。
圖3為烏蘭活佛府邸透視圖
藏族文化是各種文化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結果。橫亙亞歐大陸中部的青藏高原,既將古老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西亞與西方文明加以隔離,也成為這幾大文明匯聚的焦點。青藏高原從遠古時代起就是一個多元文明的匯聚地。六世紀吐蕃王朝初期形成的藏族文化至少有這樣幾個來源:一是西藏西部被稱為象雄地區的文化,這一文化含有大量西亞,尤其是古波斯文化成分;二是游牧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羌族的文化;三是起源于藏東南森林地區,進而流傳到拉薩河谷地區并日漸興盛的雅礱文化。在吐蕃時期,藏族文化形成以后,受到了以佛教為標志的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巨大影響。一種新的以佛教和本教融合而成的藏傳佛教文化為核心的藏族文化初現端倪。(摘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廉湘民)
二、藏族建筑文化在中華民族建筑文化中的特殊意義
喜馬拉雅文明從一百多年前逐步呈現于世界。越來越多的學科研究成果,讓我們不得不贊嘆這個文明的完整性、重要性、特殊性以及有可能對現代文明的重要啟發。
圖4為玉樹康巴諾尊
無論從前佛教時期的象雄文化對藏文化本質的塑造,再到佛教本土化創新對藏族文化的系統豐富和對原有本質的繼承延續。以及藏族藏傳佛教對社會經濟、政治模式的完整塑造。我們不得不說,這可能是目前為止,未曾系統引入人類認知學科體系的、一個文化系統完整、歷史延續有機、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并在歷史進程中融合多元文化而形成的偉大的人類文明。
藏族文化是喜馬拉雅文明的主體,一個完整受佛教指導的文化系統,在相對極端的地理環境下,不僅塑造了人對自然的謙遜,藏人更融匯多元文化的精髓并創造性的形成了自身燦爛的文化。 無論對藏文化形成模式的研究、藏文化本身的研究、藏文化研究對人類學科方法的完善、藏文化可能對人類認知學科的很多定式的突破和再塑。這一文化系統都充滿了全人類的意義。這個意義并不僅僅是我們對文化多樣化的豐富和尊重的需要,而是一個可能對現代人類造成重要影響和啟發文明價值的認知和發現。
沒有對喜馬拉雅的特殊地理環境認識,不可能深刻理解藏文化形成的內在原因。藏文化的自然價值就在于本身對喜馬拉雅的尊重、和諧、融入。
同樣藏文化也一直是喜馬拉雅特殊地理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守護著和捍衛者。從全球生態系統的意義上,喜馬拉雅的自然生態價值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這個全球重要意義中,藏文化的人文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這是一個讓人類和諧于自然的人文自然生態體系。
我們認為這是喜馬拉雅文明的第二層的全球價值。我們的事業就是以建筑和城市為立足點,探索喜馬拉雅自然人文生態體系中,地理環境系統、自然生物系統、人居空間系統的等硬件系體系與氣候環境系統、自然資源系統、人文資源系統等的軟件體系的關系。
圖5安多頗章
經過多年的設計創作和系統學習,借助本身的民族優勢,從毫無感觸的工作,逐步到感覺不同,以至于發現價值。一邊理論研究,一邊設計實踐和田野考察,讓我們完整明確了喜馬拉雅建筑的學科結構。
同時,在這個顛覆教育模式的互聯網時代,把藏文化放入歷史時間的多元文化和空間地域的多元文化格局進行比較,構成了目前我們理性認識藏文化價值的重要方法。
三、明輪藏建與藏族建筑文化現代發展、傳承
人類學的田野考察伴隨明輪藏建的建筑設計遍及喜馬拉雅,以建筑人類學方法的建筑遺跡和非物質工藝技術遺存田野考察為根本、我們開展的多學科視野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涉及語言學的方言民謠、民族學的生活方式服飾舞蹈風俗、社會學的社會歷史調查、民間口述史和寓言故事、巖畫及史前人類行為遺跡等等內容。從人類學學科方法的完善意義上,喜馬拉雅同樣是個典型的研究案例,對人類學的方法也會有極大的推進完善。
另一方面,在中國繁榮的在建筑市場,建筑師都在忙著做自己的現代項目。我們從玉樹覺拉寺米拉日巴九層金殿為緣起,就一直做藏區各地的寺院建設的設計和顧問以及政府主導的有藏文化風格要求的文化建筑、旅游建設項目、民間資本投資的文化主題酒店等。
同時,我們完成了大量的藏族社會底層的民居設計。民居是文化生發的土壤,生活習慣和風俗民情都是民居的特定環境中延續和傳遞,這成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和認識的突破口。設計實踐讓我對研究成果有了更有建設性的認識,同時,研究成果是我們設計的靈感源泉。
我們深刻感受到現代建筑理論在喜馬拉雅建筑的豐富內涵面前的狹隘和片面,如果用這樣的理論研究喜馬拉雅建筑和指導喜馬拉雅現代建筑的設計,無疑是不公正的。
逐步提煉,通過學習分析比較、通過互聯網接觸當代最前沿的學科動態、科學發現、社會危機,我們用藏人朝圣的方式,拜求國內各個學術教育機構的學者專家,真誠傾訴、虛心求教、大膽提出我的看法、得到他們的完善意見。
圖6為康巴頗章
2006年,明輪藏建冊成立,2011年經歷七年的申請,明輪藏建研究會得到注冊批準。我們用設計公司的利潤,支撐研究會的研究經費。每一位成員都將系統接收喜馬拉雅建筑的再次教育,并形成建筑師和學者的雙重認知體系。好的方法就是正確的方法,也是高效的方法。我們在成長中建立了對事業的信念和熱愛。
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研究,我們已穩步形成一套完整喜馬拉雅建筑的學科思路,并針對性的建立學科研究的課題結構和研究規劃,這是我們建筑師的設計思維邏輯優勢,我們很好的指導了我們的事業規劃。
同時,逐步明確了我們以五明文化全學科基礎上的建筑觀,并建立其喜馬拉雅文明的物態體系---喜馬拉雅建筑體系的建筑學說,并以東方中華民族的建筑體系以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的華夏建筑體系和喜馬拉雅建筑構成的建筑歷史觀。
在建筑學科的領域,我們比較西方學科中建筑學的學科地位,以及西方文明的特點針對性探索建筑的社會人文經濟價值。提出了建筑學的學科視野的拓展,建立了以喜馬拉雅文化視角的建筑觀念的新領域,建筑東方哲學詮釋。 提出以喜馬拉雅建筑的現代進程啟發和推進華夏建筑目前造成的千城一面的文化缺失及社會心理影響。
這些觀點,經過幾點的不斷努力,逐步獲得認同。作為一個純粹的民間機構,先后獲得中國住建部、國家民委兩部門及中華民族建筑研究會的認同和表彰。并于2013年獲得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常務理事的身份。這是對喜馬拉雅建筑的認同和支持。而我們需要更多的力量和資源投入喜馬拉雅建筑的思考。
2013年明輪研究會調用全部資金,舉辦了首屆藏式建筑藝術展。主體是喜馬拉雅的生命之樹,以人、族群、社會和空間、建筑、城市的對比,闡述建筑和城市理論的宏觀生態意義,生態體系中人文、資源、環境的有機系統的循環概念。這是我們對喜馬拉雅建筑體系的生態價值的概括和體現。并在建筑歷史文化的范疇,提出了人類建筑體系的四分法。四分法對人類把的建筑文化現象種屬分為西方體系和東方體系,東方體系以華夏建筑系統和喜馬拉雅建筑系統為主體構成的有機系統,西方體系以基督建筑系統和伊斯蘭建筑系統為主體結構的有機系統。暨建筑文化形成體系的重要指標,要包含其建筑文化思想的自然觀念的生態價值,以及建筑文化的現代延續價值和啟發。 這一學說,建立在我們長期對現代意義的理解之上,以及現代的東方文化應對和未來人類價值體系的重構等很多思考之上。
圖3拉薩頗章
2013年與西部少數民族建筑藝術展同步舉辦第一次藏式建筑學術論壇。邀請國內建筑學科及藏學學科專家,探討藏式建筑。同年,會同中央民族大學巖畫研究中心合作舉辦國際巖畫工作坊,五大洲人類學家巖畫學者齊聚青海西寧,會議建設性的對西藏巖畫及喜馬拉雅建筑史前行為做了比較,借此機會,我們完整闡述介紹了喜馬拉雅文明和喜馬拉雅建筑體系的關系,及喜馬拉雅建筑歷史文化研究中,西藏巖畫的重要啟發。我們也一直保持著同這些學者的聯系,并正在嘗試開展合作,第二屆喜馬拉雅建筑藝術展策劃已經完成。主題是喜馬拉雅的盛裝,介紹喜馬拉雅建筑對自然的生態態度,建筑是對大地的禮贊和盛裝,榮耀大地的裝點,有機和諧與自然,因對自然的服從而獨具其建筑技術智慧和建筑美學特征。我們受邀正在和歐洲一些機構協商,計劃在阿爾卑斯山舉辦一次喜馬拉雅的建筑藝術展。以建筑為主體,并以建筑為載體,呈現藏族文化的空間場景,從生活、社會、信仰、藝術等等,同時提出面對現代的反思和主動完善的可能。
四、憧憬和希望
通過敘述我們的歷程和事業,了解藏族建筑文化的系統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發展價值。希望能夠在系統的認識了解后,謀求共識和合作,并期盼得到幫助。弘揚喜馬拉雅建筑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往前走,并最大限度的理性呈現他的價值與世界,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和機構投入這個事業,這將啟發我們過去觀念的文明體系和建筑系統。
藏族建筑文化的系統價值是由其背景藏文化的系統價值以及藏式建筑所依存的特殊自然地理單元、生態自然環境決定并塑造的。
藏族建筑文化的這兩個重要影響因素,無論是藏文化人文價值,還是喜馬拉雅極地自然價值,在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中都是價值豐碩、獨樹一幟且和諧繁榮的。
藏族建筑文化系統是一個完整深刻烙印人類自然和人文本性的人類建筑文化系統。是凝聚并延續著謙恭的人文傳統、敬畏的自然精神的人類人居實踐的典范。
價值豐碩、獨樹一幟、和諧繁榮是藏族建筑文化的系統價值成就。
喜馬拉雅的藏式建筑系統實踐了建筑本質的中性,在建筑系統中的凝聚和成長。
喜馬拉雅的藏式建筑是建筑自我的實現和建筑自覺的典范。
喜馬拉雅的藏式建筑自然有機的生長在大地上,透射著厚重真摯的人文情懷,質樸且莊嚴著大地。
通過2014年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學術年會,我們設專題論壇----喜馬拉雅建筑文化論壇,系統性的提出把喜馬拉雅建筑學說及意義。獲得學術界主流的支持,政府機構的認可。喜馬拉雅建筑田野考察活動獲得民族建筑事業傳承創新獎,也標志著我們在國內同領域中得到了認同。
2015年一月,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藏式建筑專業委員會受中國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民委、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的委托,最為主導核心籌備建議【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藏式建筑專業學術委員會】,這是目前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筑的專門學術研究機構,是對喜馬拉雅建筑的系統研究的開始。我們將形成一個官方支持和推動、民間機構主導,學術自主的民族建筑研究機制。也同時將獲得在國內面向國際交流的制度許可。
這些年藏學發展迅速,但從建筑領域的藏學探索并不多,很多人也沒有發現藏式建筑貫穿史前到象雄以形成完整的建筑內在性格和美學氣質,后經歷佛教時期,藏式建筑更豐富了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 藏式建筑系統完整,支系有機,藏族社會的多元文化構成和苯教、佛教對藏族文化的內聚力,在建筑上表現極為充分。藏式建筑的聚落空間組織的環境選擇,是藏人對自然尊重的結果,和藏族社會組織、倫理結構的客觀表達。這其中,所內涵的生態價值和建筑空間組織的獨特邏輯,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建筑空間組織,而獨具技術個性和美學特征。宏觀生態意義和山地環境空間組織對城市理論的啟發,是藏式建筑對現代建筑的重要意義,也是藏式建筑面向世界的實在價值。其次才是對豐富多樣的人類文明的意義。
愿能夠和更多的相關機構人員,形成交流,達成合作,并以此把我們共同的聲音帶到更廣大的范圍。我們用恪守祈禱機緣,我們用堅韌實踐心靈,我們同樣設計的思維,有意識的拓展我們未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