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科,1933年生,若爾蓋縣人,藏醫專家。若爾蓋縣藏醫院藏醫主任醫師。首屆“四川省十大名中醫“。
1933年,旦科出生在若爾蓋大草原,寬闊美麗的大草原、淳厚質樸的鄉風與真善美智的藏傳佛教培育了旦科草原一般寬闊的胸懷、智慧與包容。
旦科7歲跟隨藏醫名師學醫,17歲進入甘肅夏河上卡甲寺院系統學習藏醫藥,23歲獲拉卜楞寺院藏醫學格西、熱門巴學位。曾先后擔任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青海省藏醫院名譽院長,青海省藏醫學院名譽教授,甘肅省藏醫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拉卡楞寺醫學院客座教授,甘肅省夏瓊寺醫學院客座教授,青海省塔爾寺醫學院客座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第十世班禪大師保健醫師,阿壩縣藏醫院名譽院長,紅原縣藏醫院名譽院長,若爾蓋縣藏醫院名譽院長,阿壩川藏醫院院長,阿壩州藏醫研究所所長等職。
旦科致力于藏醫理論研究,善于接受新事物,主張借鑒中醫藥學的精華,結合傳統醫學的特點發展藏醫學理論,翻譯整理出大量的古今藏醫著作。其中編篡的《藏醫臨床經驗》、《藏藥方劑1500種》、《藏醫藥常用驗方薈萃》《藏醫生理學》、《藏藥炮制學》、《四部醫典對勘本》、《藏醫驗方套萃》《藏醫方劑顯明鏡》等著作受到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評價。
旦科在研制藏藥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1985年,在他的主持指導下,對名貴藏藥“七十珍珠丸”進行了移植試驗工作,經多次反復試驗,于1986年6月移煉成功,投入市場銷售常盛不衰,受到各族群眾的好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86年至1989年相繼研制了名貴藏藥“仁青芒覺”、“西瑪尼阿”、“作珠達西”等8種名貴藏藥,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改變了該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結合從醫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相繼研制新方“還生甘露丸”、“保肝丸”、“夏薩德西丸”、“查隆德西”、“夏薩降糖丸”等。其中“夏薩德西丸”是旦科幾十年的從醫經驗總結,在整個藏醫界獨一無二,經臨床驗證效果顯著,供不應求,并在2002年獲國際傳統醫藥金像獎,被人們視為“靈丹妙藥”。
他重視藏醫藥人才培養。1974年,旦科代表阿壩州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族衛生工作會議,會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藏醫藥事業的建議,引起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75年,旦科和另一位熱愛藏醫的同行創辦了阿壩衛校藏醫中專班,并編寫和翻印了藏醫學教材《藏醫生理學講義》等13本教材,給后來全國五省區藏醫中專統編教材打下了基礎。為川、甘、青三省培養藏醫藥工作者近3千人,舉辦培訓班50多期,培養國家級名老藏醫繼承人4名,省級名老藏醫繼承人6名。
他走遍青、甘、川交界的山區,對藏藥植物進行全面普查,并對其特征、性味、功能及療效等進行深入研究。1959年,旦科親手創建了若爾蓋縣紅星合作醫療站,并先后參與了若爾蓋縣藏醫院、研究所、阿壩縣藏醫院、紅原縣藏醫院、阿壩州藏醫院、研究所等的創辦工作,擔任成都中醫藥大學藏醫大專班的業務指導。
旦科獨創了多種藏醫藥治療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法及特藥,在治療心腦血管、胃腸、肝膽、慢性骨髓炎、風濕、癱瘓、脈管炎、鼻竇炎、結核病等疾病方面有獨到之處。1982年,十世班禪大師在阿壩州視察期問,旦科擔任其保健醫師,因醫術高明受到十世班禪大師的高度贊揚。
旦科先后獲得過國家、省、州多種榮譽稱號: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全國文明醫生、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全國第一、二、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衛生部授予“藏醫學專家”稱號等等。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四川省中醫專業技術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民族醫組組長,首屆“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十大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2014年12月獲得首屆中國民族醫藥終身貢獻獎。1993年受到國家前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的親切接見。
鵑啼五夜凄風冷,鶴唳三更苦雨寒。近日旦科老師因病離世,噩耗傳來,令人悲嘆。他的一生凈如琉璃、廣大光明。他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奉獻給了藏醫藥事業,奉獻給了草原,奉獻給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