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僅有科學技術并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人們還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些方面,佛教有著豐富的思想淵源和實踐經驗,可以發揮其補偏救弊的作用。佛教與當代科學不僅不相沖突,而且可以配合科學,與科學相互補充。
【關鍵詞】佛法 科學 佛性 戒律
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經達到很精致的程度”。恩格斯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來源于佛教。”孫中山先生也說:“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中觀佛教與宗教、哲學、科學的關系,就如著名物理學家、北大教授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修行者二千五百年的求證實踐,近四百年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把佛法與科學進行比較提供了條件。科學的進步為人們理解佛法提供了方便之門,而佛法中也蘊含著很多科學道理。
佛法中有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和工巧明,包含對緣起性空的認識,邏輯學,辯證法,文法,醫藥知識,一切工藝技巧方面的知識。也有對生命的教化,講到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教導人們認識十法界和因果輪回,號召大家諸惡習莫做,眾善奉行。用佛學的觀點來看,科學技術是人世間的法術,即世間法,它僅僅屬于佛法中的一個微小的部分。
一、微分方程式與六道輪回
數學中的微分方程式難度很大,就同一常微方程式而言,不同的“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有不同的解,而且有些還沒有顯式解;絕大多數偏微方程式,是沒有顯式解的,但可以有一個數值性的逼近解(根據你的逼近要求取舍)。有的微分方程其邊界條件的微小變化,可以使逼近解相差很大,說明解對邊界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這就是現代系統科學所揭示的“蝴蝶效應”。而佛法中的六道輪回就像一個微分方程式,每一位眾生有他自己的邊界條件:有些是罪大惡極的、有些是惡多善少的、有些是善多惡少的、有些是非常善良的。作為過去世及現世報身的一個眾生,其因———微分方程本身就十分復雜,其緣———邊界條件,也是十分復雜的,其解———死后轉生何處,如何轉生,也是十分復雜,沒有顯式解,其逼近解也可能變得十分復雜乃至出現混沌現象,但始終遵循因緣果報規律。佛教中認為,同是動物,之所以有些含著金鑰匙出世,家底豐厚,衣食無憂,有些卻出生為牛羊,被人蒸煮烤食,乃是因為前世行為在今世的果報。高僧曾說:不公平的再一次不公平就是公平。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因果輪回。
二、能量轉化與佛性
愛因斯坦有個非常著名的公式E=mc,質量(m)可以轉化為能量(E),能量(E)亦可轉化為質量(m)。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實驗,一個電子與一個正電子碰撞后而消失,卻可以轉化成一條高能量的γ射線,這時就是物質轉化成能量。反之,理論上的高能量的γ射線也可以轉化為一克的物質。在佛教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將能量轉化成物質或物質轉化成能量是輕而易舉的事。當一個人達到成佛的最高水平,他所擁有的能量之大,超出了科學的現象:如能幻化成不同的鳥,按照佛陀的意志去說微妙法,亦能令微風吹動的寶樹或流水聲演出無量妙法音聲。當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發出一個念頭或一絲能量,與佛陀的奇異大能量一溝通,所需要的東西就馬上出現,這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的一種現象,當不需要的時候,該物質又會轉化成能量而消失。此點在《無量壽經》中有描述:“莊嚴之具,隨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佛教中由于在高度無形空間的宇宙是用“心力”來控制一切的,隨時可將能量和物質相互轉化。廣欽和尚曾這樣開示“:西方極樂世界一切都是‘無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們婆娑世界這里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
三、不變量與佛性
在物理學上,有些東西是不變的,稱為“不變量”,如能量守恒定律,線動守恒定律,角動量守恒定律,總電荷守恒定律等。在基本粒子物理學里,還要一些其他的守恒定律。如無法發掘這些不變量或守恒定律,物理學的進展就會很困難。
在數學和物理學上存在著不動點或不變量,同樣的,在人身上亦存在著不動點或不變量———稱之為佛性。在數學、物理學上尋找不動點、不變量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尋找人身上的不動點、不變量極為重要,是人生的目標。在數學、物理學上研究不動點、不變量并不容易,要勞心勞力,百折不撓才會有所發現。同樣的道理,要研究人身上的不動點、不變量就要修行,而修行的過程是艱辛的,要具足信心、恒心,嚴格遵守戒律去實踐修行,經過重重的磨難而道心不退,才能令佛性顯現。
佛法中,除了你身上的神識(靈體)或清凈心外,所有的一切東西都不是你的,所以神識(靈體)或清凈心就是人的不動點、不變性即佛性。佛性精細無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永恒不朽。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謂的超越時間,即不管在六道中輪回了多少次,不管是過去、現在或將來,佛性都不會有所改變,故稱之為不動點或不變量。所謂的超越空間,意思是不管是低度還是高度空間,反正地盡虛空、遍法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在,但并無相狀。
四、苦樂與人心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凈心。有些人認為佛教為比丘和比丘尼所制定的繁多戒律,就是讓人受苦,而且是在自然的苦難之外強加于人的人為苦難。但在佛法中,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恰恰是用來幫助眾生脫苦的,離苦得樂,是用來拯救眾生,而不是讓人受苦。戒律是讓人不要去做不合理的事,否則就要承擔因果責任,得到的就是痛苦、不幸。故佛陀將要涅槃,還強調說:“要以戒為師”。一些人之所以選擇苦行,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超凡入圣,廣度眾生。他們達到某一水平后就一身自在,法喜充滿,他們雖在做苦行,但內心充實、快樂。
我們首先看一下佛門中的十善戒律。
不殺(不害一切物命);不盜(不竊取他人財物);不淫(不行邪淫欲事);不妄語(不起虛言,誑惑他人);不兩舌(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不惡口(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不綺語(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不貪欲(不貪著情欲塵境);不嗔恚(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不邪見(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
佛教認為,其實三毒“貪嗔癡”才是一切惡業的根源,內心存有這三毒,就會做出“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等的惡業。故在思想上或意念上沒有“貪嗔癡”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再看一下在六度及八正道中的戒學部分。
布施(對治三毒之貪);持戒(對治身口意);忍辱(對治三毒之瞋);精進(對治懶散與懈怠);正語(口業清凈);正業(作業善良);正命(不損他人的職業);正精進(四正斷)。
由以上戒學部分,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戒律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這些戒律凈化著人們的心靈,同時維持著人類道德的底線。
由此可見,佛學并不反對科學,它的目的是“返本還源”,在更高層次上見到“本來面目”,我們不可能永遠停駐在清純無染的狀態,但卻完全可以在客觀性和個體性充分發展之后,在更高的層次上重返精神家園。科學的目的是詮釋或改造這個世界,而佛法的目的是闡明世界的真相以及應對的方法。所以科學和宗教具有一致性,可以互相補充。宗教可為科學增加慈悲救世的精神,幫助科學發揮其社會功能,規劃現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可以破除迷信,建立正確的宗教觀念。
參考文獻:
[1]張南.佛法與科學.http://www.kman.cn/fjykx/f81.tml.
[2]楊全.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http://www.kman.cn/fjykx/f82.html.
[3]圣嚴法師.正信的佛教[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一行禪師.佛陀之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5]印順.佛法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黑河學刊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