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后代,工程院士
? ? ? “西藏有了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一消息一經傳出,雪域高原為之振奮。多吉,一個普通藏族農民的后代,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1年12月,我們慕名來到位于拉薩西郊的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采訪了這位西藏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第一位藏族工程院院士的多吉。
一頭烏黑的卷發,紫銅色的臉龐,敦實而中等的身材,以及謙誠的言談舉止,這一切和一個普通的藏族青年毫無兩樣。這是多吉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
走進多吉的辦公室令我們吃驚的是,身為西藏地熱大隊總工程師,他的辦公室卻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一張破舊的辦公桌,一架滿是書籍、資料的木板書架,以及在墻上掛著的西藏地形地質圖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讓人關注的東西了。
然而,每次野外考察歸來,多吉就在這個辦公室里,夜以繼日地分析、研究,創造了令中國乃至世界地熱同行欽佩的輝煌業績。“條件是簡陋一點,但搞科研就不能講條件。”樸實的語言里透著一股藏民族固有的頑強性格。
出國深造,謝絕挽留
?? 多吉,1953年出生在西藏加查縣一戶偏僻的山村農民家庭。從小生活在艱苦的環境,造就了他不怕吃苦的意志。他說:“我每年野外工作時間都在5至8個月,但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這是一種苦。”1974年,這位藏族農民的后代走出了父輩們從未離開過的山村農舍,走進了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走上了地質工作崗位,并一直從事他所酷愛的地熱地質勘探與研究。
談到工作,多吉總是把成績歸功于培養他的老師和各級黨政領導。他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沒有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栽培,就沒有我的今天。”確實,像培養眾多西藏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人才一樣,西藏地礦部門十分重視藏族地質礦產專業人才的培養。1983年,多吉再次前往他的母校深造。經過幾年的野外地質工作實踐的磨煉,他此行更是如魚得水,加倍珍惜時間,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養分,為他的專業理論修養奠定了深厚的基礎。1986年組織又派他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英語學習,為他出國深造做準備。1987年他赴意大利比薩國際地熱學院專門學習地熱勘查技術一年,收獲頗豐。緊接著,他又到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學習地熱資源評價及熱水礦床的形成機制。
在美國學習期間,有不少學者和導師發現了這位藏族青年的鉆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勸他留美工作,甚至有人主動聯系工作,要求和他們一起開展科研工作并講授藏語文課。就在學成登機歸國的前幾分鐘,美方專家還一再挽留。面對美方專家的盛情邀請、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豐厚的待遇,他毅然謝絕留美,并對美方專家說:“我的根在家鄉,青藏高原是從事地質科研最理想的地方。”
分析解譯,創新理論
經過組織多年的培養和自己不懈的鉆研,多吉迅速地從一名普通的地質技術人員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地熱專家。他在西藏地熱資源勘探與開發等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羊八井地熱田是我國最大的地熱田,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勘探研究工作還局限于羊八井盆地內的淺層熱儲,90年代開始對深部熱儲及盆地圖像進行論證,初期的論證勘查工作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沒有重大突破。對此許多地熱專家學者認為,羊八井熱田深部只有高溫存在,而不會有可供開采的流體存在,不同意打深井。就在決定羊八井命運之際,多吉根據自己多年的所學知識及實踐經驗,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了羊八井不僅有可供開采的高溫流體存在,而且有進一步施工的必要。
多吉主持完成的羊八井地熱田深部高溫地熱資源開發性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6年多吉臨危受命,擔任了羊八井ZK4001高溫深井的設計、勘探的技術重任。他認真研究了這個地區跨度達20年的地熱地質資料,提取塵封多年的樣品,分析過去工作的得與失,全心研究羊八井熱田的成因機制與主攻方向,大膽提出了變質核雜巖體中年輕融熔型巖漿上侵形成羊八井高溫地熱系統的新理論。
在實踐中,他也不是一帆風順。在ZK4001深井施工過程中,遇到了特大井噴、深層熱儲溫度高、地層極為破碎、深部特大井漏等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但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地質構造進行了反復分析和研究,并運用在國外學到的地熱勘查先進技術和工作經驗,結合具體地質條件,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和地質特征分析解譯,對所出現的問題隨時提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和對策。最終這口深井獲得了單井發電潛力超過萬千瓦級的高產地熱流體,單井汽水總量達302T/H,其流體具有不結垢、熱焓值高、產量穩定等諸多優點,可與世界上僅有的少數地熱高產井相媲美,實屬我國目前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熱井。從此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
填補空白,趕超世界
與此同時,多吉完成了西藏羊八井地熱田深部高溫熱儲形成機制研究項目。這個項目是我國首例高溫地熱資源形成機制研究課題。他在大量收集和分析前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羊八井地區的地質構造、巖石地層、礦物、水文地質、水熱蝕變、熱田深部地球物理異常、深部高溫流體地球化學成份等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應用新的研究思路和觀點,提出了全球性喜馬拉雅地熱帶中非火山型構造裂隙式高溫熱儲的新論點,系統地闡述了變質核雜巖體中的年輕融熔巖漿上侵定位,形成羊八井熱田高溫水熱系統的新理論,并較為完整地建立了羊八井地熱田深部高溫地熱系統地質模型和水熱模型,推翻了早期國外專家論定的羊八井熱田屬深循環低溫地熱系統的論點。這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高溫地熱成因研究的空白,同時為勘查和開發我國其他地區高溫地熱資源提供了示范和可借鑒的相關理論基礎。經專家評定其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他還與中科院其他專家一起完成了西藏主要熱田含銫硅華地質調查、銫硅華礦床形成地質條件研究項目,以及西藏高溫地熱流體地球化學研究等課題,為在西藏首次發現具有巨大資源潛力的新型銫硅華礦床和我國高溫地熱流體地球化學研究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基礎。???
成果豐厚,事業第一
20多年來,多吉從藏北無人區到藏南高山峽谷,他幾乎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在西藏地質行業以“吃苦耐勞”而聞名的他,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與有關專家合著的《西藏重點含銫硅華區成礦地質條件及提取試驗研究》論文在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交流,并以中、英文兩個版本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其研究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編的《西藏自治區當雄縣羊八井地熱田北區深部資源開發性勘探報告》獲國土資源部儲量報告二等獎,《西藏自治區當雄縣羊八井北區深部開發性勘探ZK4001勘探報告》獲原地質礦產部找礦二等獎。1997年他榮獲“全國地礦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8年成為國際地熱協會會員;2000年獲中國首批礦產資源儲量評估師;2001年獲“西藏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在榮譽和成就的背后,多吉的心中也有揮不去的酸痛。由于他長年累月不是在野外考察,就是在辦公室整理、分析、研究資料,或來往于科研單位和同行之間談合作、談項目,幾乎抽不出時間來照顧家庭。1994年正當他向事業更高領域沖刺的時候,心愛的妻子再也無法承受家庭重擔提出了離婚。此時的多吉無話可說,只有深深理解妻子的苦衷,深感欠妻子女兒的感情債太多太多。但是,在家庭和事業的殘酷選擇中,多吉還是選擇了事業。他說:“我愛妻子、愛女兒,但我更愛我的事業。”這是多么勇敢的選擇啊!
談到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感想時,多吉說:“這么高的榮譽受之有愧。今后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地熱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