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登尼瑪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西南大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教授
一、影響教育研究者研究的因素
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科研首先建立在研究者已經形成的帶有對事物的基本判斷和行動介入的領域之內,而這種判斷的價值源頭是研究者自己的需要,通常情況下,研究者受到下面幾個方面的影響或制約。?
第一,研究者所受的文化制約或影響著其研究。每個人都是一定文化的產物。人的生命一旦產生,就一直面對著沸沸揚揚的文化世界。生活中的人總是受到各種賦有文化意義的基本訓練,一定文化模式培養出來的人都形成了這樣一種意識:事情就該是這樣的,一切都得像這樣去想、這樣去做。研究者也是人,當然逃不出自己成長中受到的文化的影響,其文化所使然的信仰、由信仰所使然的價值、由價值所使然的行為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研究者的視野、研究的問題、理想的假設等相關要素都逃不出其文化框架。無論研究者接受了多么高的教育,但其終極判斷水平總是由其在不同時期所受的教育而形成的價值觀決定的。所以,任何研究都只能是“在帶有對價值的基本判斷和行動介入的領域內”。因而,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對人的理解,對人類貢獻的責任心,對教育價值的認識水平就顯得尤其重要。雖然研究者不能掌握全部人類文明成果,但應該力求讓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全人類的文明成果,并促使人類和諧地生存于天地之中來思考教育、研究教育。?
第二,研究者的目的與追求直接影響其研究。研究者研究的目的與終極追求也是在其價值判斷的影響下做出的,是受其自身文化價值所限制的,這種限制也許是顯性的,也許是隱性的、下意識的,但其目標總是指向符合自己文化價值的方向。這就難免與研究對象所擁有的文化價值之間形成矛盾或不一致。處理這種矛盾或不一致,無論是以研究者自己的價值作為尺度,還是以研究對象的價值作為尺度,都是不公平的。為了追求公平,研究者必須懸置自己的價值,以博大的文明胸懷來理解并掌握人類最高層次的愛所蘊含的價值來引導研究。每個人的研究歷程也就是不斷理解與掌握人類最高價值的成長過程。?
第三,研究者工作的視角制約其研究。研究者的視角往往受限于研究者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自然科學的研究人員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審視研究對象,把研究對象看成是完全的自然客體,用公式和數據來表達、來做結論。在教育研究中不可否認要用到自然科學研究的某些方法,如統計、測量等,但這些方法只能在研究者對人的理解的水平上來運用,研究者的人文素養或對人認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其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有效選擇與運用。
研究者從文學和美學中了解人類對自己的批判,了解人類自身的追求和希望,了解人對完美的理解與求索。從歷史學中了解人類的故事,知道人類自身的錯誤與遭遇,通過分析、總結人的弱點與缺陷,從中去領悟人的終極價值。就此而言,教育科學研究者的人文素養是其研究的基礎,關系到研究的起點與目的,顯性或隱性地制約著研究者建立假設,確立研究對象,選擇研究方法,從而決定著其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
二、教育研究者的責任
教育作為人類的生命行為,是人類生存并不斷改善自己處境的活動。這一性質決定了教育研究涉及人類生存的全部內容,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要求其研究者達到比單一學科研究要求更高的境界。這個境界不僅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對已有理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愛與責任。
教育研究者的目的源于對人的愛與責任。每個研究者都是帶著自己的目的從事研究的,盡管人們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并提出了許多方法去避免研究者自己的“小目的”不要控制或干擾理想的“大目的”,但事實上,絕對消除研究者的“小目的”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研究者只有最大限度地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優點,理解人的終極目標,理解人的弱點,理解自己的弱點,才能建立理想的教育信念。
做人是所有研究者成為教育科學家的基礎。教育研究者必須做一個好人,做一個理解他人,理解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的人,理解人在整個生物鏈中的地位,理解社會與個人、國家與個人,理解個人思想與人類文明之關系,理解傳統與未來,理解權利與平等,理解名利與幸福,等等。充分理解與享受人類全部文明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做人理念的教育科學家才能成就他們的研究與成果。我們的研究應建立在對人的理解的基礎之上,沒有對人的理解,研究就沒有靈魂。?
研究者對已有理論的學習將進一步提升對人性的理解。研究者的學習過程就是對自己原有的修養和做人水平的進一步修正或提升,對自己原有的人性理解的反省與升華。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拓展視野,了解前人和他人研究領域、研究目的、研究的問題和研究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習者與前人和他人相互溝通思想的過程,從而使自己的概念與大家公認的概念接軌,達到能與同行切磋、對話的境地。當然,也是通過學習,研究者才逐漸了解到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方法,并領悟這些具體研究方法后面的指導思想,與自己思想方法進行比較,充實自己,探索出適用于自己研究的專門方法,展開自己的研究。這個過程是研究者自我修煉的艱苦過程,是進一步批判自己并判斷別人和前人思想的過程。
當然,現實中研究者常常引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話語來充實自己的研究,用別人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理論或思想,以便讓讀者了解其研究后面有雄厚的思想基礎。但應該知道,無論研究者引用的話語是出自多么偉大的人或多么著名的人,但要表達的總是研究者自己的思想,這些引用不過是佐證材料或表明研究者自己思想的形成過程而已,這并不能說明該研究就是站在被引用者已有基礎上的研究,更不能說研究者已達到了比被引用者更加高明的程度。同時,由于研究者受自己思想和研究目的驅使,在引用前人或他人話語時便不可避免地存在對前人或他人的話語的斷章取義。所以,就教育科學研究而言,其研究水平的高低不是研究者引用了多少名人或重要人物的語句,而是研究者自己思想水平的展示,是研究者對人理解的水平,對人性理解的水平,對人的善與惡的理解水平,對人類的愛和對如何實現這種愛的方法的理解水平的展示。總之,所有的研究都展示著研究者的人類信念及其責任的認識和實踐水平。
摘自:《教育研究》,200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