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格言詩在內容上通常反映的是倫理道德和人生智慧,與社會道德具有相輔的一面,是藏族先輩的人生經驗的總結,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深邃思想和高超的智慧,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而通過格言詩的教學,增強學生的身心修養,提高思想素質,把學生的精神需求和學校的德育教育融為一體,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靈魂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藏族格言詩;道德觀;有效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課題“藏族格言詩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105110K)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桑杰措(1981 ~ ),女,青海海南州人;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語言文學系講師;研究方向:藏族文學
一、藏族格言詩產生的時代背景
藏族格言詩的產生與西藏佛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印度格言詩和佛經詩歌。格言詩的作者大多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撰寫的詩歌體裁作品,其最初形態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即十世紀以前。從敦煌古藏文寫卷和《五部遺教》、《賢者喜宴》等一些后世文學著述中,可以看到吐蕃時期一些贊普和文臣武將吟唱的詩歌。其中從敦煌藏文手卷中找到的著名的《禮儀問答寫卷》,內容包括勸孝父母、戒惡行善等內容,是目前發掘的早期格言詩。佛教后弘期,是藏族格言詩真正形成和發展的時期,《薩迦格言》、《水樹格言》、《國王修生論》等許多著名的格言詩均成于十世紀以后。
二、藏族格言詩的特點
藏族格言詩在內容上通常反映的是倫理道德和人生智慧,與社會道德具有相輔的一面,是藏族先輩的人生經驗的總結,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深邃思想和高超的智慧,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格言詩的語言通俗易懂,運用民間諺語,用并列對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刻畫了人物的形象,使格言風格清新,生活氣息濃厚,具有民族特色。大部分都是四句七言的格律詩,一般是兩句比興 ,兩句本意,有的比興在前,本意在后;有的本意在前,比興在后。就比喻而言,作者借用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選取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作為喻體,對所要比擬是事物加以頌揚或諷刺,愛憎分明。這些故事可使格言里較為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明晰、形象、具體,使讀者容易理解,給人以深刻的教育。
三、藏族格言詩中的道德觀
在藏族格言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就藏族傳統的倫理思想進行闡發。以下就對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格言詩進行分析:
(一)《薩迦格言》。《薩迦格言》的作者薩迦·貢嘎堅贊,于藏歷第三個繞迥之水虎年(公元1182年)生在后藏薩迦地方,為薩迦第四代師祖。《薩迦格言》具有民間文學的特點,易于廣大民主接受傳誦,故而在藏區可謂是家喻戶曉,成為藏族人民的重要教材,警世良言,對形成藏族獨特的倫理道德觀和價值判斷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薩迦格言》共分九章:第一章,辨別智者;第二章,辨別君子;第三章,辨別愚者;第四章,辨別各色人;第五章,辨別惡行;第六章,辨別性情;第七章,辨別悖理;第八章,辨別事業;第九章,辨別佛法。《薩迦格言》的寫作緣由,應該從作者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由于十三世紀藏族社會正處于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倫理來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薩迦格言》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現,他直接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起到了習慣法的作用。在這部作品中,主角以圣人、國王、貧民、王臣貴族、學者、高士、愚人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個章節中逐一登場,進而對各類人物進行比較,從而做出價值判斷,很顯然,在詩中對智者是絕對肯定的,對愚人是絕對否定的,這種善惡分明、賞罰清楚的道德準則像一把利刃在當時的社會起到道德約束的作用。薩班把誠信、智慧、忠貞、謙和的品德寄予藏族人民自身的修養準則中,把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作為區別智慧與愚昧的界限,他的格言用智慧和知識的無窮力量充實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二)《水樹格言》。《水樹格言》的作者貢唐·丹貝準美(公元1762~1823年)生于甘肅省安多地區佐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格魯派高僧,拉卜楞寺第三代貢唐活佛。《水樹格言》借鑒了《薩迦格言》,但是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水樹格言》以水和樹作為喻體,極具創新特色,而且其內容深入淺出,易于理解。格言共245首詩,上篇《水的格言》139 首,下篇《樹的格言》106 首。采用水和植物的各種形態、特征和性質來論證道理,一般比喻在前,表意在后,也有表意在前,比喻在后的格言。水分為大海、河水、湖泊、溪流、泉水、雨水等,樹分為檀香、柳樹、毒草、果樹、荊棘、甚至花草莖葉等,作者對事物的觀察深入細致,對特征了如指掌,使作品形象鮮明,體現了作品的藝術表現高度。格言中作者反復強調勤奮是不可或缺美德,善良是人的首要本性,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奮斗,就能獲取知識,得到智慧。再次,告誡世人,要團結和睦,知恩圖報,敬老愛幼,方能造就和諧社會,使人們處于幸福狀態。之后問世的《鐵喻格言》、《火喻格言》、《寶貝格言》、《天空格言》、《風喻格言》等,都是模仿《水樹格言》而寫就的,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易于理解,因其每部格言都以一種事物進行比喻,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國王修身論》。《國王修身論》的作者居·米龐堅措(公元 1846 ~ 1912 年) 生于多康雅曲定瓊(今德格縣境內),精通五明之學,是當時有名的學者,獲“班智達”的稱號。《國王修身論》中作者引經據典,集中了古代印度和藏族學者關于國王的各種論述,內容龐大,其核心內容為國王自身的修養和從政之道。全文共二十一章,一千多段,五千余行,是格言詩的長篇巨著。文中包括作為一國之君,要謹言慎行、公正執法、學習經典、修身養性等諸多方面,系統的論述了統治階級的施政方針、處事原則、道德標準、是非概念。作者把勞動人民和國君之間舟水相依的關系表達的栩栩如生,表述了國君應以民為本的思想,贊揚了愛民如子的國君,也痛徹了貪婪無度的昏君。如格言詩中論述國王愛民的重要性時指出:國王具有慈悲心腸,愛民若像自己兒女;百姓就會不顧一切,競相保護自己國王。(國王修身論 129 首)在這里,格言主張“仁政”,君主如果對臣民仁慈憐愛,有恩于民,那么民將敬之,擁之,效力盡忠。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君主如果魚肉百姓,殘害民眾,民眾要么紛紛逃散,要么揭竿而起,推翻君主政權。但是實行仁政也要有一定的尺度,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各色人群,心懷叵測,如果不分好壞,一律仁慈,只會招致禍端,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作者主張根據不同的對象給予不同的制裁。
三、藏族格言詩的有效利用途徑
《薩迦格言》、《水樹格言》、《國王修身論》作為藏族格言詩中的優秀代表,以勸誡的形式從上到國王下到臣民,大到國家小到家庭,涉及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形象的闡明了人生的哲理與追求。它在藏族人民群眾中
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奮發進取的生活熱情和自信、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藏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遺產。對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的形成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獨特而深刻的規范作用和權威性影響,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如何利用它,挖掘它,繼承它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課題,筆者認為,如能做到下述幾個方面,就能更好的利用格言詩中傳統的道德觀念來惠澤后人。一是通過格言詩的教學,增強學生的身心修養,提高思想素質,把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學校的德育教育融為一體,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靈魂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二是提煉出藏族格言詩中的道德精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奧道理,在理解的過程中,使道德約束變為一種道德習慣,規范日常行為。三是格言詩既可以當做雅俗共賞的警世名言,也可作為詩歌鑒賞,研究格言的藝術風格、語言技巧等,又可作為學術研究,探討某一階段藏族的歷史原貌、道德規范、政治思想、社會現象等,如果利用好它,不論在哪一領域,都將有所建樹。四是在格言詩的繼承方面,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格言中既有入世的內容,又有出世的內容,但其精華不外乎是鼓勵人們向善和諧等。所以在理解出世內容的時候,要善于把握,懂得取舍之道。
來源:《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