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遇到藏漢兩文雙向翻譯的現實需要。在翻譯過程中,我有時候會被部分字句搞得焦頭爛額。通過近十年的文學翻譯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所謂的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文字與另一種語言文字之“外殼”的相互轉換。我發現,翻譯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文化的敘述、精神的傳承和心靈的交流。每當在寂寞與枯燥的翻譯工作中備受煎熬時,我甚至覺得翻譯是一種修行和一種修心。我深刻地發現,從事翻譯工作并沒有任何捷徑,翻譯是“老實人” 日積月累各種文字經驗的過程,是“板凳人”的事業。
縱觀藏族文化的發展史,藏傳佛教文化已經成型為藏族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佛教作為一種“舶來品”,正是通過幾代前輩從事翻譯引進而成為藏族本土文化的。這一過程自公元七世紀開始,延續了幾代人,幾個世紀。這一時期是藏族翻譯史上難以被后世超越的一次文化引進高潮。從國際社會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趨勢看,隨著藏族社會進入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期,我覺得藏族文化發展史上的另一個文化引進高潮即將在當下社會逐漸形成。在這一歷史潮流中,翻譯是文化交流最為重要的一種方式。因此,在當下,我們必須要通過翻譯與世人打交道,做交流。也必須通過翻譯,才能引進他者的文化成果成為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只有翻譯才能傳播自己的文化與他人溝通交流。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會有強勁的生命力,對異質文化才會有足夠的吸收能力。這是歷史的潮流,任重而道遠,藏族新一代年輕人應該為之努力。
仲布是我父親的好朋友,他們彼此認識已有超過三十個年頭。后來,也曾與我父親一起在尖扎縣第二民族中學共事多年。在生活中,仲布是他們的朋友圈里最為幽默、最能調侃的“功夫嘴巴”之一。聽父親說,仲布是那種做事很單一、很投入的人。只要決定看書,他就幾十天不出門、不見人。只要決定外出,他就是除非夜幕降臨,除非挨餓受冷就不知道回家的人。也許這就是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一名優秀作家的品格,正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他優秀的文學作品。我不敢說仲布在藏族母語文壇上有多大的分量和多高的位置,但是,通過這一次集中翻譯他截至目前創作發表的中短篇小說,我發現他的小說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一篇作品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女人,或者與女性有關。他偏愛、關注女人的生活世界,其小說里寫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的不幸與遭遇。我不知道這是有意還是湊巧,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他絕對是一位純粹的“女性主題作家”。估計,女人對他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部漢譯作品集由十一篇小說組成,以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仲布的作品集《墳灘》中的小說為主,是他的中短篇小說第一次集中漢譯出版。
內容簡介:
《仲布·多杰仁青小說集》是藏族母語作家仲布作品的漢譯本,由十篇中短篇小說組成。這些作品著眼藏族農業區生活,聚焦藏區普通女性的生活狀況,表達了作者對藏族婦女生活現狀的憂與思,在藏族母語文學中獨樹一幟。
作者簡介:仲布·多杰仁青,1967年出生,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人。先后在各類期刊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近80篇,出版專著《寫作入門》(合著),編著《初中藏文復習指南》叢書(共6本)。1999年創作完成長篇小說《寄給雪域的信》。詩歌《八祥詠嘆》在青海作協與《章恰兒》編輯部舉辦的作品評比中獲得三等獎,小說《團圓》在《章恰兒》編輯部舉辦的“民族團結進步”有獎征文中獲得一等獎。部分作品收錄于各種文集,多篇作品被譯成漢、英等文字發表。
譯者簡介:多加·索南多杰,藏族,1987年10月出生,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人。文學碩士,管理學在讀博士。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青海省民族文學翻譯協會理事。出版有《農村家庭購物常識》等譯著三本,在《民族文學》等報刊雜志發表有原創及翻譯(雙向)作品。現供職于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青海日報? 2017年1月13日 人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