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吸引了眾多嘉賓。肖雨楊 攝
11月17日,“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吸引了眾多嘉賓。肖雨楊 攝
11月17日,“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吸引了眾多嘉賓。肖雨楊 攝
11月17日,“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鐵凝、莫言、吉狄馬加、麥家、孟繁華、賀紹俊、施戰軍等30多位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陳安娜、羅福林、馬海默、羅賓等來自瑞典、美國、德國、英國的14位漢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阿來的文學作品出發,對其筆下的詩意、歷史、人與自然進行深入探討。
對此次會議的意義,莫言這樣詮釋:“讀者對這個作家閱讀了幾十年,批評家對這個作家研究了幾十年,翻譯家對這個作家翻譯了幾十年,確實應該有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他希望,自此起,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地閱讀阿來,批評家能夠從更深入的角度來理解阿來,翻譯家能夠更精準地翻譯阿來。
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阿來的創作豐富多彩
上午9點,“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開幕式舉行。著名作家吉狄馬加以主持人身份登臺,歡迎大家在這個陽光和煦的冬日來分享這樣一個文學盛會。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家麥家和瑞典漢學家、翻譯家陳安娜紛紛上臺致辭,講述他們各自心目中的阿來、阿來文學。
鐵凝回顧了阿來的文學來時路,從詩歌悄悄轉向小說創作,而后創造了一個充滿著自然情志的文學世界。“在阿來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到自然作為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小說,并構成了一個自在而超拔的維度。”鐵凝如是說。
陳安娜在發言時,特別推薦了除《塵埃落定》之外,阿來所寫的短篇小說。她認為,那些短小的文字中,有特別的“靜”。“為什么能寫出這樣安靜的場景,因為他研究自然。”陳安娜贊同鐵凝的說法,感動于阿來對小到一粒種子的關注,“這樣一個人才會很安靜,才能寫出那么安靜的文字,這是阿來很重要的一個技術。”陳安娜直言,“對于我們北歐來說,阿來的作品特別適合我們的口味,因為我們跟大自然的關系也是比較密切的。”
小說詩歌散文“全能”阿來獲點贊
談到阿來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長篇小說《塵埃落定》,作品不僅獲得茅盾文學獎殊榮,還被改編成電視劇、川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從20年前首次出版至今,《塵埃落定》已印行過十多個不同的版本。
意大利漢學家、作家、翻譯家雪蓮閱讀了意大利語譯本《塵埃落定》,認為這是一部能喚醒人所有感覺系統的文學作品。“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聞到了書中的所有氣息和香味,聽到藏族土司的情人正在吹著竹做的六孔豎笛的悅耳音樂和村寨里勤勞的銀匠正在用錘子敲打金屬的叮當聲,品嘗到了新鮮酸奶的味道。”
自1982年首次發表作品以來,阿來在詩歌、散文、戲劇乃至時下流行的“非虛構寫作”等方面同樣卓有建樹,其“全能”被與會專家學者反復論及。
著名批評家賀紹俊認為,對于紀實文學中的虛構或小說筆法,我們應該采取“一票否決”的態度,而阿來的《瞻對》在這樣的標準下仍能列入“優秀”之列。賀紹俊舉例道,作品從1744年的一樁搶劫案說起,極其清晰地呈現出起承轉合、跌宕起伏,但既不寫乾隆皇帝如何龍顏大怒,也不寫瞻對土司班滾如何負隅頑抗,而是依憑著皇帝圣旨和官員奏折之間的往來,把這場戰爭講得頭頭是道。“沒有所謂的合理想象,阿來的敘述同樣能傳達出人物的神采,這也同樣是他對史料的重新組織及評析。”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則把目光投向阿來的散文。在他看來,散文可以有輕逸的筆觸,但在骨子里應該是有重量的。隱藏在散文后面的情與思,有時越重就越能打動讀者,越能呈現經驗和事實的力量。謝有順指出,阿來散文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散文的輕與重的關系處理得非常恰當。“像他這樣的藏族作家,寫起宗教和西藏,是很容易走向神秘主義的。但阿來沒有這樣,他對自己所寫的東西已經了然于胸,它們已經內化到了他的生活之中。”他說,阿來的散文是一種“有聲音”的寫作,這些聲音可能發自作者的內心,也可能發自山川和草木,“它的存在使散文的內在空間變得寬廣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