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鍵、田金文)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獲悉,2006年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累計投入非遺專項資金約3億元,西藏一大批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各級非遺傳承人補助經費明顯提高。
珠峰藏戲沉浸水鄉烏鎮 在浙江烏鎮西柵景區的安渡坊碼頭廣場上,觀眾觀看西藏迥巴藏戲隊出場(2018年10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據了解,2006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5億元,用于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記錄以及扶持開展傳習活動等;自治區財政將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從2008年的每年20萬元提高到現在每年1200萬元,累計投入超過8000萬元;各市(地)和縣級財政每年也把不少資金用于非遺保護。國家、自治區、市(地)、縣四級非遺項目煥發生機。
在浙江烏鎮西柵景區的安渡坊碼頭廣場上,西藏迥巴藏戲隊表演藏戲《頓月頓珠》(2018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西藏加大對藏戲、格薩爾兩個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累計投入逾1500萬元,重點開展了對民間業余藏戲隊和格薩爾藝人的保護和扶持工作。民間藏戲隊由不足50支發展到140多支,藏戲藝人近3000人,格薩爾說唱藝人近100人。
西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館長敖超介紹,經費的持續投入下,非遺傳承人生活和演出條件明顯改善。2016年起,國家級傳承人補助經費由此前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自治區級傳承人補助經費從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1萬元。
藏醫藥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明珠(左一)在西藏山南市藏醫院里給徒弟們講解藏醫藥浴治療流程(2018年1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西藏是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大區,非遺項目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截至目前,西藏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6名、代表性項目89個;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0名、代表性項目460個;市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79人、代表性項目1851個,基本形成了國家、自治區、市(地)、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