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瑪縣是紅軍長征唯一途徑青海的地方,1936年7月,朱德、賀龍、劉伯承、李先念、任弼時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3萬余中國工農紅軍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進入班瑪,為班瑪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色印跡,留下了寶貴的長征精神,留下了藏漢一家親和軍民魚水情。
紅軍溝溝口
近年來,班瑪縣緊緊依托“紅軍溝”這一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精心打造“紅色班瑪”品牌,先后恢復和修建了紅軍總部舊址長征橋、紅軍亭、班瑪紅軍溝長征紀念館、紅軍墓、紅軍橋、紅軍寨、紅二四方面軍臨時指揮所、紅軍步兵戰斗遺址、紅軍騎兵戰斗遺址、紅軍溝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紅色精神”在班瑪干部群眾中代代傳承弘揚,班瑪“紅軍溝”也不斷被認識、認知和認可。
紅軍墓
紅二、紅四方面軍途經班瑪時,因長途跋涉,高海拔缺氧,加之食物匱乏,很多戰士英勇犧牲,當地群眾將他們的尸骸簡易埋葬。2004年,班瑪縣政府將埋葬于各處的紅軍遺骸遷移至紅軍亭附近集中安葬,豎碑“紅軍墓”。2015年,班瑪縣委縣政府在原址進行重新修繕。
紅軍亭
紅軍亭內的崖壁上赫然書寫的“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的標語至今仍然清晰可見。1985年班瑪縣政府為了保護該標語,修建了藏漢建筑風格的“紅軍亭”。
紅軍泉
紅軍駐扎子木達溝后,在半山腰上發現了這處泉眼,水質甘甜、沁人心脾。紅軍離開后,不論春夏秋冬,泉水汨汨不息,當地群眾為了紀念紅軍,取名“紅軍泉”。
紅軍橋
當地藏族群眾把當年紅軍走過的吊索橋修繕后改稱為“紅軍橋”掛起了哈達和經幡,表達對紅軍的懷念。2015年,縣委縣政府在此處重新修建了紅軍橋。
長征橋
1971年,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5周年,班瑪縣委縣政府在多貢麻鄉境內修建了長征橋,以物證史。
紅軍哨所
位于班瑪縣亞爾堂鄉子木達溝,是紅軍戰士防止敵人襲擾,用石塊修筑的站崗放哨、觀察敵情的簡易哨所。2015年,班瑪縣委縣政府在原址修繕了紅軍哨所,面積9平方米。登上“紅軍哨所”舉目眺望,瑪柯河大峽谷盡收眼底。此外,在燈塔鄉吉德寺也有一處紅軍哨所遺跡。
紅軍總司令部舊址
在紅軍溝有一座藏式碉樓,曾是紅軍總司令部的簡易住所兼會議室,朱德、任弼時等曾在此開會。2015年,班瑪縣委縣政府在原址基礎上做了修繕。
紅軍廣場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動“班瑪經驗”升級版的打造,班瑪縣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依托紅軍溝推出了以“瞻仰一次圣地、吃一頓紅軍飯、唱一首紅軍歌、走一趟紅軍路、讀一本紅軍書、聽一堂傳統課、掃一次烈士墓、凈化一次心靈、挖掘一種內涵、鑄就一種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十個一”紅色教育系列活動?!凹t軍溝”現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