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隅”為西藏錯那縣屬地,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東南,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少數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古代藏語中,門隅被贊美為“別隅吉莫炯”(sbas yul skyid mo ljongs),意為“隱秘樂土”或者“隱秘樂園”,早在松贊干布時代就置于吐蕃王朝統治之下。廣大門隅地區本是我們無可爭議的可愛家鄉,但1947年剛獲得民族獨立后的印度新統治者,卻撿起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衣缽,從1951年以后就趁解放軍抗美援朝、進軍西藏等無暇顧及之機,派出軍隊強行驅趕西藏噶廈(bkav shag)政府在當地的行政官員,逐步蠶食、搶占“門隅”及察隅、珞隅等等我國西藏南部邊緣廣大地區。但是,無論昔日的英帝國主義,還是現在無理侵占我們家鄉的印度擴張主義者,都沒能,也無法改變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
門隅原來為吐蕃王朝屬地,然而有些史籍貿然斷言,到了吐蕃王朝滅亡之后的分裂割據時期,“門巴族的歷史幾無所聞,僅存一些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果真如此嗎?據藏文古籍《門隅宗教源流——君民世系起源明燈》(以下簡稱《門隅明燈》)等史料記載,吐蕃王朝崩潰以后近400年的分裂割據時期,以及之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門隅都由吐蕃贊普赤熱巴巾和朗達瑪的兄弟天子藏瑪(lha sras gtsang ma)的后裔統治。吐蕃贊普后裔統治門隅的持續時間,甚至比古格王朝存續的歷史還要長。由于地理條件等原因,贊普后裔在門隅各地分別稱王,各王之間雖然按輩分或勢力形成的了一定的隸屬或從屬關系,但是未能完全形成像古格王朝一樣的統一王朝,而是延續了以“康巴王系”和“彌森王系”為中心的眾多王系相對獨立并存的態勢。另外,西藏古代幾乎所有史籍,特別是宗教源流之類史籍,都把天子藏瑪褒以虔誠可敬的佛教徒,而無心記述政教相濟,甚至娶妻生子等凡人俗事。故而,藏瑪及其后繁衍相襲,治理、開發門隅之偉業,亦鮮為人知。
一、《門隅明燈》的成書年代和作者
據《門隅明燈》載,“真正確切的年代,在圣者拉旺洛所著的《佛歷諸高僧年表匯編》里說過‘必定是赤熱巴巾薨難后,朗達瑪即王位,維松與天子藏瑪立刻前往南方門隅。 此后五年,國王朗達瑪被白吉多吉所弒。此后十年,維松王子和永丹王子開始相互征戰。’從以上的陽火龍年(836)至現今衛、藏戰爭之陽土猴年(1668)共計過去833年。 印、藏學者之冠楠木林大班智達所著之《佛教年代史》說‘朗達瑪之子維松共傳二十代,’至現今陽土猴年,天子藏瑪后裔已傳至二十一代,現已向二十二代或二十三代相傳。”
《門隅明燈》的成書時間為第十繞迥的土猴年,即1728年。兩位作者是天子藏瑪的嫡傳后裔,都出生于門隅,成長于門隅,熟諳祖輩之譜錄、行狀別傳、正集別集、墓志祭文及稗官野史等。因此,這是一部關于門隅(含珠隅)古代歷史,特別是君民世系起源的唯一可信的著作,是其他所有王統世系史、宗教史都無法比擬的。因此,認真研讀、評介《門隅明燈》實為重要。
《門隅明燈》是個孤本,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兩個版本。除了我們所要評介的西藏檔案館藏本外,從不丹也傳出一個版本,名為《王系起源明燈》,原著題阿旺著于陰猴年(1728) 。據介紹,不丹版本的內容與西藏檔案館收藏本基本相同,只是比西藏檔案館收藏本詳實,宜作進一步考證。
西藏檔案館收藏本刊于《西藏文史資料選輯》(第10輯),作者為拉尊·阿旺平措和杰布。拉尊·阿旺平措譜系如下:天子藏瑪—通列金—赤丹別—那穆貴德—那穆薩龐—梅童—托巴—典巴—統比—確卡多吉—歐—歐珠—堅贊—羅布杰布—嘉措—杰布—索朗班久—曲格—策陽—喇嘛頓珠—噶瑪次仁—丹增旺堆—阿旺桑培—阿旺平措(作者)。這是個父子傳承至24代的排列,雖然在姓氏無據的幾百人名單中,考證、辨別繁衍之復雜骨系并非易事,但我們由此可以基本明了贊普后裔在門隅的存在和繁衍,才能確信拉尊·阿旺平措等人所著史籍內容的可靠性。
二、藏瑪流落門隅的經過及其后裔
《門隅明燈》一書把天子藏瑪流落門隅的原因及經過,記述的非常清晰、生動,令人可信。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孫赤祖德贊(802—841,俗稱赤熱巴巾)在位期間為吐蕃政教偉業貢獻突出,后世,特別是佛教信徒,將其與松贊干布和赤松德贊并列尊稱為“祖孫三法王”。但是,赤熱巴巾過分推崇佛教和抑制苯教,過分加重臣民負擔,加之吐蕃對周邊地區的頻繁、過度用兵,甚至有時窮兵黷武,導致后期王朝內外都面臨尖銳復雜的矛盾。這時吐蕃一些大臣糾合某些贊普世族及其他一些不滿現實的權貴,密謀弒君滅佛。藏瑪是赤熱巴巾之弟(也有稱藏瑪為長兄),是贊普世系中第一個出家人。大臣衛·達納堅等密謀者們認為,雖然赤熱巴巾無嗣,但是如果他死,崇佛的藏瑪很可能即贊普之位。因此,他們就以重金賄賂占卜卦師,唆使其散布“藏瑪在朝,國運兇險,應流放門隅”的謠言,同時,他們散布首席大臣和贊普寵妃的緋聞,使得天子藏瑪流放門隅,首臣焚亡,寵妃自盡。贊普赤熱巴巾接著也被謀殺。《門隅明燈》中對這些事件,特別是對弒殺贊普的記載,比其他史籍更具體、生動。
赤熱巴巾被謀殺后,其繼位者朗達瑪不久也被刺殺。這一系列事件,徹底改變了吐蕃社會的走勢,徹底改變了后來藏民族的命運。
藏瑪被流放后主仆五人途徑帕里,來到了巴卓那木湯嘎(sba gro gnas thang dkar)地方 。其間邂逅一容顏殊麗、豆蔻年華之女郎,藏瑪遂與其結為愛侶。天子藏瑪來到門隅時,彼女生下一私生子,有人云:“此乃疑為藏瑪之子也。”據傳,巴卓王系和汀普卓氏世家大族便是其(私生子)后裔。藏瑪等主仆此后又先后經過了曲頗、曲莫(意為雄河、雌河或公河、母河)、旺堆頗章、故日曲河,越過藏果日山等當今不丹(珠隅)的許多地方。
當藏瑪主仆打聽到門隅“拉沃隅松”(lha vog yul gsum,此地便是門隅的中心地帶)地方人煙、村莊稠密,土地肥沃時,便來到拉沃隅松的“別卡爾”(dpal mkhar)塞堡。這時他們聽說吐蕃暴君賊臣正在狼狽為奸,毀滅佛法善律,迫害賢臣良民,覺得拉沃隅松別卡爾距離吐番腹地較近,不宜在此定居。于是,他們改變建都別卡爾的初衷,來到距離“別卡爾”不遠的“仲朵松贊卡爾”(vbrong dmo gsum btsan mkhar)塞堡,在觀測、勘察何處適宜建都時,只見“彌森巴”(mi zin pa)地方為河水和巖體所環抱,地處要沖,地勢險要,遂于此地安頓下來。“彼處有一人家,主人為阿米·頓珠杰 。天子問頓珠杰:‘爾等至此,已歷幾代?族系與祖籍源自何方?’頓珠杰答曰:‘吾等父母之輩自蕃隅而來,祖輩系蓮花生大師親炙弟子阿米·強秋哲貴,為朗·拉斯(rlangs lha gzigs)之后裔。原籍恰波玉地方 ,后因父兄之間不和,未及治理屬民,故遷至此地。’”天子聽信這一介紹,于是借宿該戶。后業天子藏瑪娶阿米·頓珠杰之女索朗誦白金為妃,生有赤彌賴旺秋(khri mi lhavi dbang phyug)及通列金(mthong legs can)二子。及到成人,即統治門隅各地零星散落之人煙、村落,建筑王宮,并以吐蕃法王后裔而著稱于世。其后,赤彌賴旺秋被拉沃野千里隅松臣民迎請為王,并返回到其父王當年不敢定都的寺方稱王。幾代之后,赤彌賴旺秋的后世子孫定都于拉歐康巴(lhavu kham pa)地方,著名的康巴尊長(jo wo)之稱謂由此得名(即康巴王系)。通列金仍據“彌森巴”王宮塞堡,其后世之子孫繁衍為“彌森巴”王等諸多王系。
天子藏瑪及其隨從到達門隅后,首先便據塞筑堡。建筑塞堡式的王宮,是當時他們在門隅站穩腳跟,擴大控制勢力范圍的首要任務。在冷兵器時代,占山為王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建筑王宮塞堡。他們先后建筑的王宮塞堡有:別瓊圖木囊卡爾、迦薩卡爾、哲蚌卡爾、森卡爾(扎西崗)、卡嶺卡爾、別卡爾(拉沃隅松)、闊隆堆卡爾、夏爾托姆卡爾、擦色卡爾、噢雜榮卡爾、薩嶺甲倉木卡爾、貢日曲局卡爾、堆弄卡爾、崗松堆卡爾、夏爾昌瑪曲局卡爾、德阿穆宗、瞥卡爾、德讓宗、夏爾達隆梅熱薩登卡爾、惹迪杰卡爾等。這些王宮塞堡遍布門隅各地,其中拉沃隅松別卡爾一帶,是當時門隅人口最稠密,村落最集中的政治、宗教和經濟的中心。拉沃隅松就是后來的達旺、羌卡爾宗和森格宗一帶。后來的森格宗、德讓宗和達隆宗宗府治所,也是當時藏瑪后裔特別是藏瑪長子赤彌賴旺秋王系所建的重要王宮塞堡。這就說明:一是藏瑪后裔對門隅的統治觸角,伸向門隅的各個地方,甚至超過了今天我們所說的門隅(珠隅)范圍;二是拉沃隅松,即今天的達旺一帶是他們繁衍生息,實施政教活動的中心,也是門巴族和門巴文化的發祥地,從地緣文化角度講,可以稱為昌瑪曲流域文化。
藏瑪后裔之多,著實難以計數,僅《門隅明燈》一書能查找到輩分傳承可據的男性后裔,如赤彌賴旺秋和通列金系統有名或者有姓可查的各自多達200人左右。在以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他們逐漸形成了以康巴王系及彌森巴王系為中心的眾多大大小小的君王、尊長支系。這些君王、尊長都以吐蕃贊普后裔的顯赫身世和崇高威望,長期維系著對門隅的有效管理和統治,其中一些君王、尊長在開發、治理和統一門隅、擴疆守土的偉業中功績卓著、聲名顯赫。《門隅明燈》記述的就是約公元9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也就是從天子藏瑪到五世達賴喇嘛的弟子第四世梅熱活佛·洛追嘉措時期(俗稱梅熱喇嘛)之間的門隅歷史。
三、彌森巴王王系
在藏瑪后裔中有不少君王(尊長、至尊)很有作為。藏瑪之子通列金為首位“彌森巴”地方王。通列金長子赤丹貝(khri brtan dpal)之子那穆貴德(gnam bskos lde),為天命王之意)縱覽父輩王族文書檔案,包括先祖贊普圣哲之典籍,仿照先人遺規,學習、運用祖輩贊普和王(尊長)的統治經驗,將門隅絕大部分土著居民、村落和地方收為治下,實行王道統治。原先門隅人煙稀少,村落不多,加上沒有首領,人們之間爭執、械斗不息,缺乏安全感。“由于前世祈愿所致,如今人們紛紛來至彌森巴王宮迎請首領。” 那穆貴德見眾人來王宮便問:“爾等至此,為何事?”眾人稟曰:“聞悉此處有吐蕃大法王之后裔,特來懇迎為吾輩之君王。”那穆貴德聞后大喜,連聲稱極善之緣!于是讓其長子貢日杰鎮守彌森巴王宮(即王位),次子拉桑塔爾、三子朗薩龐、四子貝通列依各地臣民之請,分別前往阿里 、尼瑪秋日和麥董桑(也稱侗桑)等地為王。那穆貴德反復教導諸王子“治理臣民,行慈悲、仁愛之道”,并為諸王子祈愿祝福,讓王子們以各自所愿攜帶家什、用具和其他所需物品前往各地。他們成年當政,勢力強盛,聲名顯赫,威震四方。
彌森巴王通列金次子貢嘎杰布及其胞弟貝杰塔爾,被迎請至闊隆地方為上下闊隆王。貢嘎杰布在上闊隆建筑王宮塞堡,強有力地統治所有屬地臣民。貢嘎杰布納妃四位,得子五個。長妃貝珍吉恃長蠻橫,妒忌次妃,甚至違忤國王。眾王妃之間恃強凌弱、善惡博弈的生動故事似乎隱現出著名藏戲《卓娃桑姆》的身影。貢嘎杰布王的五位王子長大成人后,英年強悍,國勢興盛。因此之故,父王貢嘎杰布便得意妄為,隨意創制,向臣民橫征暴斂,加重差稅勞役,如對上域征收肉食稅,對下域征收漁業稅,對商賈、路人征收過路、住棧稅等。眾臣民苦不堪言,決意反叛,遂揭竿而起把貢嘎杰布王父子均從王宮中驅趕了出去,只能回到彌森巴宮暫居。無獨有偶,大約在這個時期,在整個吐蕃境內發生了平民大起義。這是在門隅發生臣民起義、反叛的首例記載。當然,后來也極少發現這類記載。
此后不久,從前那些迎請首領的人們聽說在天子藏瑪的后裔之中,貢嘎杰布王及其王子們尚在,便前來彌森巴王宮,向貢嘎杰布請求道:“我等之處,因無首領而爭執、械斗不息,為解除此等困苦,特迎請諸王子為各地之首領。”貢嘎杰布王讓長子通列貝跟隨自己駐蹕之各地,其他三王子依照各地臣民之所愿,迎請為首領。睿智勇武的貢嘎杰布王等到三位王子離去赴任后,便思忖王侄、彌森巴王那穆貴德對于自己久居彌森巴王宮的感受。于是,貢嘎杰布及長子通列貝、次子贊果杰三人便來到日雄唐邁地方落腳,建立基業,鄰近臣民百姓,悉數自然歸附為屬民。貢嘎杰布父子還以文武并舉、恩威并重等謀略,將諸多村落、百姓收為治下。當時他們權重威盛,“甚至把巨石穿鑿為孔,拴以猛虎,以代犬守門。其遺跡,至今可見” 。
貢嘎杰布王的其他三個兒子耶德·桑德贊、東德·別德贊和邦瑪·喀布德贊及其后裔也有突出的作為。耶德·桑德贊被臣民們迎請到薩嶺堅附近,建筑王宮塞堡,繼承王位。桑德贊之子耶德·蘇納足智多謀,聰慧過人,統治貢日河流域兩岸之所有部族、臣民百姓。后來在普納也建筑王宮,收取路稅,權勢強盛。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各種紛爭和糾紛也日益增多,以往土地、山林之爭,經訴至耶德·蘇納后得到妥善劃分、處置的佳話一直傳頌至后世。耶德氏后代耶德·陽翩被朋瑪地方臣民迎請為郄苯(首領)。他天資聰慧,足智多謀,威震四方,保護屬民免遭偷盜、搶劫。臣民百姓將耶德·陽翩稱頌為“耶德保護神”,聞名遐邇,權勢強盛。東德·別德贊被請至桑龍 之巴堆東卡爾塞堡,據此為王宮,統治該地臣民。其王孫東德·阿薩朗勇武超群,行為如大成就者般脫俗非凡,其于懸崖峭壁處使用鐵釘固定鐵鏈修筑之棧道等,至今在錯那縣浪波鄉“奈薩瑪”圣地清晰可見。阿薩朗創舉空前,統治色彌地方的所有山水、土地和村落,權勢強盛,聲名顯赫,他所創制的差稅制度,至后世還在實行。當初東德·阿薩朗統轄地域有一部分今天仍在我方控制之下。邦瑪·喀布德贊來到崗索堆地方建筑邦瑪王宮作為都城,統治零星的莊戶百姓。后因崗索堆地處偏僻,歸附臣民不多,生計較為窘迫。邦瑪·喀布德贊王的二王子貝拉塔爾與大昭寺、桑耶寺的三位大修行者帶領兩個仆人,前往大昭寺、桑耶寺朝圣。當他同兩位大修行者返回,途中到達夏爾特木邦 時,兩位大修行者對邦瑪·貝拉塔爾大加贊頌,稱邦瑪·貝拉塔爾為“拉尊”。當人們問為什么稱其為“拉尊”時,年長的大修行者回答說,“這位拉尊曲則是原先倡建桑耶寺的國王赤松德贊之后裔,故稱其為拉尊。”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便請邦瑪·貝拉塔爾留下,當地臣民對邦瑪·貝拉塔爾敬奉備至。他還控制和管理印度事務,“帕布”(ba spu)是用印度語(疑為印度語官員、長官之意)給他取的名字,被稱為“特木邦帕布”。后邦瑪·喀布德贊王父子由邦瑪王宮出發,到卡嶺地方盡頭悶且以下,向當地民眾宣傳自己的高貴門第及歷史,于是獲得了這一帶零星部族、民眾的大力擁戴,印度的人們亦對他們敬奉至極,印度事務由他們父子統治(管理)。
貢嘎杰布的長子通列貝王之曾孫璋布塔爾(sbrang po thar)將其父王之貴重財物悉數席卷而逃,后來到東部的童卡地方擴張勢力,以雄強如大成就者的風范,將當地的所有部族收為治下,并統治印度事務, 權勢強盛煊赫,其后裔賡續不絕。
天子藏瑪之王子通列金王的第七代后裔為曲嘎多吉。他即王位后與印度的頗榮然雜(pho rong rva dza)王交戰,并大獲全勝,因此從那時以來便統治印度事務。曲嘎多吉之子嘉措被卡嶺地方臣民迎請為王,在此建筑王宮塞堡,統治印度事務,四周莊戶均來歸順,權勢顯赫。
四、康巴王王系
如上所云,藏瑪流落到門隅,其后裔形成了以長子赤彌賴旺秋及其后裔形成的康巴王王系和以次子通列金及其后裔所形成的彌森巴王王系。由于《門隅明燈》一書作者之一的拉尊·阿旺平措屬藏瑪之王子通列金王王系,所以該書對藏瑪長子赤彌賴旺秋王后裔之“王業”幾乎無涉。為彌補這一缺憾,筆者將赤彌賴旺秋后裔之傳承、分布情況及其大致方位作一簡要考證、評介。
藏瑪長子赤彌賴旺秋應拉沃隅松地方臣民之邀,前往別卡爾宮就任首領。從赤彌賴旺秋開始,其王位傳承依次為拉袞—扎西洽次旺朗杰—班久桑布—朗卡索南。到朗卡索南七子之中的長子貢嘎杰時,政權遷至拉歐 康巴地方并建都稱王,形成著稱于世的康巴王王系。尊瓊、堅贊查巴和古努是第七、八、九代康巴王。
康巴王系的主要支系是瑞布卡爾宮(ros po mkhar)之如王系和別爾卡宮之夏爾策(shar tshes)王系。堅贊查巴之長子杰布塔爾為瑞布卡爾宮之色如王,形成色如王王系。 堅贊查巴次子倫珠為別爾卡宮之夏爾策王。 堅贊查巴之三子古努繼承父王基業,為第九任康巴王。夏爾策王倫珠繁衍眾多后裔,王位由倫珠傳子覺沃·桑炯,覺沃·桑炯傳長子桑多吉, 其后依次即位的是覺沃·塔爾杰、扎西塔爾杰、扎西桑、薩增、桑杰查巴、噶瑪和平措,所有夏爾策王名前均冠以覺沃,依次繼承父王基業。別爾卡宮之夏爾策王從倫珠至平措共傳十代。噶瑪多吉與桑杰查巴之子噶瑪應當是同一個人。噶瑪多吉和平措的后裔分別據上別爾卡宮和下別爾卡宮稱王。
覺沃·桑炯之四子扎烏(kravu)與玖拉喜措(skyavu la rgya mtsho)應為同一個人。 扎烏(玖拉嘉措)被貢日 地方臣民迎請為王,前往熱尼 ,為貢日王。其王子拉瑪繼承王位,后裔傳至八代后,王位斷嗣。扎烏旁系繁衍在貢日被稱為覺沃·康巴的,均為其后裔。
覺沃·塔爾杰與到門隅化緣的湯東杰布一起喝過米酒,是同時代的人。如同湯東杰布所預言,覺沃·塔爾杰喜得七子。長子扎西塔爾杰接掌國政,三王子松巴隨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出家。二王子索桑、四王子杰布塔爾、五王子桑多吉和六王子貴炯分別占據巴沃侗宮、強卡爾宮、夏爾努宮和正卡爾宮。七子夭折。
五、德讓宗王系
據一般西藏史籍認為,西藏歷史上的宗、谿體制是帕木竹巴政權之大司徒絳曲堅贊創制的。17世紀初葉拉尊·阿旺平措等人著書之時,在門隅是否已經推行宗、谿體制,現今還不得而知。德讓宗的“宗”字是相當于行政單位“縣”,還是城堡之意呢?目前還難以得出結論。我們暫且把“宗”字當成“城堡”(mkhar)來了解一下德讓宗王系。
藏瑪長子赤彌賴旺秋的第五代王位繼承人是朗卡索南。朗卡索南之王子左日(btso ri) “被迎請至東方德讓地方為首領,他的子孫相沿為德讓地方的首領”。德讓地方左日王王系共傳27代,依次為左日— 朗卡堅贊—堅贊查巴—吉米—朗卡旺—薩增旺—諾杰—杰宗—丹巴旺—繞丹旺布—朗杰丹增—多吉旺秋—赤塔爾杰—查巴杰布—貢嘎查巴—尼瑪維色—贊東—羅拜—仁欽—赤尊—扎西桑布,以上21代是王位嫡傳王。其后由他們的后裔章瓊繼承王位,接下來的傳承順序為草瓊—色巴蒂—(帕布頓珠)—仁欽—羅拜—西庫。
德讓宗王系雖然系統龐大,傳位最多,其實也是康巴王系的一個支系。還有其他許多繁衍分支王系,恕不一一述及。
簡述天子藏瑪后裔在門隅(含珠隅)的分布情況,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吐蕃贊普的后裔不僅長期統治門隅,而且其統治的觸角伸向門隅的所有山山水水、溝溝卡卡,吐蕃文明的陽光普射到門隅各個角落,并不存在被文明世界所遺忘的與世隔絕的所謂“荒蠻野林”和“誰都不管的原始山民”。
六、后期的門隅贊普后裔
門隅可謂地靈人杰,歷史上在這里出現過許多著稱于世的偉人。至今人們普遍知曉的門隅偉人,好像只有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其實不然,據筆者所知,除六世達賴喇嘛外,門隅還有許多歷史偉人,其中不乏贊普后裔,比如著名的第一世梅熱活佛洛桑丹拜準美。他原為康巴王系別爾卡宮王覺沃·塔爾杰的三王子,名叫松巴,后追隨第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出家,取法名為洛桑丹拜準美(blo bzang bstan pavi sgron me),精研顯宗密宗經典,教法講修成就超絕,在達隆、梅熱、薩登記、阿亞侗等地方“建設多座寺院,造福眾生”,弘法濟民。梅熱甘丹孜森寺和薩登扎西方孜林寺 ,皆為洛桑丹拜準美所建。洛桑丹拜準美在99歲高齡時圓寂于梅熱甘丹孜林寺,后世將其追認為第一世梅熱活佛,迄今共轉至九世。洛桑丹拜準美的弟子巴窩東巴·曲杰洛桑丹拜維色成為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弟子,巴窩東巴的侄子丹貝堅贊成為第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的弟子。五世達賴喇嘛于1680年頒布的《法旨》(有人稱“鐵卷文書”或者“詔書”)中所褒揚的“英雄叔侄”指的就是他們兩個。
洛桑丹拜準美的特殊身世和政教活動,不僅把古代贊普世系同后世的活佛轉世系統連接起來,而且把藏傳佛教前弘期及后弘期各教派在門隅的傳播、發展歷史連接起來,同時又把門隅(珠隅)和蕃隅(衛藏)緊密地連接起來,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巴桑羅布,原西藏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西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