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儀式活動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維系信仰的策略之一,在雪域高原地域與宗教雙重背景之下,藏族的煨桑儀式自形成之初至今,無論是作為宗教儀式還是作為民間性的活動都發揮著心理調節、規范與教化和社會整合的社會功用,但是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煨桑用物、煨桑習俗等方面發生著變遷,民族文化該何去何從,值得我們去思索。
關鍵詞:宗教;煨桑;儀式;文化內涵
DOI :10. 3969/ j . issn. 1009 - 4458. 2011. 01. 131
中圖分類號: K892.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4458 (2011) 01 - 0337 – 02
在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中,藏族文化又被稱為雪域文化,這種文化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濃郁的民族宗教特色。自古以來,藏民族便繁衍生息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在這里孕育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煨桑這種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無論是作為一種宗教儀式還是民俗活動,都已經滲透到藏民族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功能。近年來對于藏族宗教文化、社會制度、經濟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碩果頗豐,但是對于藏族一些儀式的研究尤其是煨桑儀式的系統研究為數不多,于是筆者以煨桑儀式本身作為切入點,對儀式淵源、程式及文化內涵進行了初步分析,以其拋磚引玉,為藏學和民族學研究增磚添瓦。
一、藏族煨桑儀式的淵源與演化
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在融合、同化、分化中產生和發展的,純粹血統、純粹體征、純粹文化的民族是不存在的[1] ,藏族也是在原始土著部落的基礎上融合許多民族成分發展而來的,從7 世紀初,開始作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登上了中國多民族歷史的舞臺。中國的許多民族都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藏族則在青藏高原這塊雪域大地上孕育和發揚著自己的文化與傳統。若我們隨意取一器物,而想加以分析,就是說想方設法去規定它的文化的同一性,我們只有把它放在社會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說明它所處的地位[2] 。研究藏族的煨桑儀式,我們同樣需要將其置于藏區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雙重背景之中,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研究更具有說服力。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藏民族文化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響。
縱觀藏族發展史,經歷了漫長原始社會時期的藏族在與自然環境沖突、調適和融合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種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觀念,原始宗教中的許多東西被后來形成的以圖騰崇拜為主的具有一定宗教儀式的古老宗教苯教所吸收。公元7 世紀佛教從印度和中原傳入西藏,經歷了在與原有宗教抗爭、融合與吸收,形成了獨具民族特點的“藏傳佛教”。基于以上歷史背景,藏民煨桑這種古老又普遍的儀式就是在藏族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兩層文化形態催化下而形成的。
煨桑是藏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個家庭和部落一年之中要煨很多次桑。“桑”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煙”或“煙火”,至于“煨桑”較為確切的譯法應是“煙祭”,俗稱“燒煙煙”。對于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藏民族來說,這一儀式除了有其產生的思想淵源及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也伴隨著美麗的神話傳說,例如格薩爾王和藏歷五月十五煨桑、桑煙與桑耶寺、為使貧富均衡牟尼贊普燃桑求神等故事。
神話傳說畢竟歸于傳說,尚缺乏一定的事實依據,筆者認為下一種說法比較合理。最初是部落里的男子們出征或狩獵回來,部落的首領、長者和婦女兒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一堆柏樹枝和香草,并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用煙和水驅除掉因戰爭或其他原因染上的污穢之氣[3] ,這種做法逐漸演變成一種儀式。后來這種儀式就與戰爭有關,用“桑”燃煙,成為高原先民同神靈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人們通過崇拜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草木茂盛、牛羊肥壯[4] 。藏民認為,桑煙能夠到達天神居住的地方,它可以使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得眾神歡喜。后來在苯教與藏傳佛教的渲染之下,煨桑變成了藏民族一種特有的宗教與民俗儀式。
二、藏族煨桑的儀式與儀式分析
儀式活動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維系信仰的策略之一,儀式也是一種文化建構起來的象征交流的系統,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語和行為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現出來,其內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禮儀性的(習俗) ,具有立體的特征(剛性) ,凝聚的(融合)和累贅的(重復)特征[5]這種界定方法,它把煨桑儀式一代代重復,傳承久遠的訊息與價值的特征與意義均體現出來,而且使得儀式舉行時的表象特征也已顯示。
在藏區,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會有燃著的桑煙。在普通人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桑爐,有的砌在院子里,有的砌在屋頂上,初一、十五、一些年節和藏傳佛教重大節日不用說,有的家庭甚至每天早晨都要燃起桑煙。寺院里有專門的大桑爐,砌在山門前或者大殿前,人多時終日不滅,香煙環繞。
作為宗教儀式的煨桑是祭祀儀式中的一個內容,而民俗活動的煨桑則是在民眾中單獨舉行的。宗教儀式的煨桑是在用煙獻祭,祈神求愿,大約是在苯教興起之后,煙祭在內容和形式上已經定型。從民間性儀式方面來講,煨桑的地方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性的每天在家中早晚煨桑,據了解早上煨桑是祈求事事順利,晚上煨桑是祈求家道昌盛[6] ;另一種則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到神山神壇去煨桑。煨桑時,首先將扁柏、艾蒿等樹枝放到煨桑臺上,再放進混合了多種香草香果的糌粑,然后點火,桑煙裊裊,香味彌漫,煨桑的對象一是戰神、兇神、財神、山神、河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佛祖,期冀自己與家人安康。
無論是作為一種宗教儀式還是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在現代社會中,藏族煨桑儀式都被賦予了獻祭祈福的功能,古代形成的煨桑形態與功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然而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果洛地區的部落中還保留著一些煨桑的原始成分,在當地煨桑表述為“燔祭戰神”,一般在夏季五六月間舉行,節日前兩天,由本部落的佛教持咒師集會誦經,向戰神即山神獻祭祈禱,并且把一個代表魔鬼與敵人的草人綁在一個木架上,向其誦咒,勾來其鬼魂,禁錮在草人上,第三天,全體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然后將草人送往選定的地點,持咒師誦斃命咒,眾人齊射箭,并將其燒毀。
煨桑儀式及其蘊含的信仰深深的植根于藏民族的精神深處,代代相傳。通過上文儀式程式的梳理,我們很容易看出每一次煨桑儀式的進行,無論是日常百姓家的早晚煨桑,還是盛大的煨桑儀式,都深深寄托著藏民族的情感與信仰,每一環節都是精心準備與布置的,每一細節都有藏民族的獨特講究。煨桑儀式自苯教形成之后定型到現如今,經歷了長久的發展與變化,程式與意義也隨之變動,但是不變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其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巨大的功用。
三、藏族煨桑儀式的文化內涵
煨桑滲透到藏民族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儀式本身有著原則性與靈活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藏族傳統煨桑儀式正在發生變遷。同時這種儀式也是一種藏族象征性適應和控制環境的方式,其功能性主要表現在心理調節性、整合性、規范性與教化性等方面。
1.煨桑儀式的變遷
藏族文化不是一個封閉的文化,與周邊民族和地區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在與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一定會影響到本民族自身的原有文化,但是本文的所指的煨桑儀式的變遷只是限于考察在民族內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筆者在結合相關的背景材料與儀式變遷理論的研究資料,大致總結出以下變化:
一方面,煨桑用物的變化。藏族煨桑材料的選擇本來都具有原則性,但是近年來在材料的選用上卻突出了靈活性,煨桑材料都是與藏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用品和食品,文化傳統內部的差異性導致了用物的變化。例如,有的家庭用衛生香和藏香代替了傳統煨桑材料的做法。而且煨桑爐形貌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有的家庭甚至用灶膛代之。另一方面,煨桑習俗的部分淡化。隨著社會交往的加強,藏族青年越來越多地被外界事物影響,但是對于本民族的信仰與儀式卻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淡化,藏族年輕人現在對于煨桑習俗的了解越來越少。
2.藏族煨桑儀式的社會功能
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的煨桑儀式,應該說是歷史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發展的產物,一直以來都發揮著巨大的文化功能。
(1)對藏民族的心理調節功能。“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重要危機都包含著強烈的感情波動、精神沖突和可能的崩潰。人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與憂患和兇兆作斗爭。”[7]獻祭和祈禱特別具有心理慰藉的功能,煨桑儀式通過一種象征的手法,使得焦慮與不安得到宣泄和化解,從而達到人心的寬慰與安定;同時煨桑儀式有助于強化藏民族的宗教信仰,煨桑是藏族多種宗教催生的產物,這種儀式周期性的舉行,有助于鞏固和增強宗教感情,宗教儀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宗教意識的外在體現,是溝通人—神關系的中介,強化人對神的實在性感覺,增強人的宗教情感[8] 。
(2)規范與教化的功能。正如鐘敬文所說,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力量,煨桑儀式的這種規范功能表現在多方面,無論是藏傳佛教節日還是日常性的每天在家中早晚的煨桑,燃起桑煙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滲透到藏民族的生活中,一種習慣性的動作表明的是藏民眾的堅守。煨桑儀式在藏民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教育與模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長輩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不容動搖,就像子孫后代看到、參與煨桑儀式,往往對這其中的種種活動很好奇,于是就常通過模仿和發問了解,掌握了煨桑主要形式。但是后人只有虔誠的遵循著,不可以創新和有疑問,就這樣許多儀式與規范被承繼下來了。
(3)社會整合功能。煨桑儀式尤其是藏傳佛教宗教活動中的煨桑將單獨的個體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我們大家都了解藏民眾生活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大地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宗教以及儀式將人們連接在了一起,煨桑儀式滲透在藏族宗教儀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對于維系整個藏族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得藏民眾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不斷增強。
四、儀式背后的思索
藏民族的煨桑儀式是滲透到宗教儀式之中的,體現的藏民族的深厚情感、價值觀、理想與信仰,對于藏族社會起著整合的功能,對于個體起著慰藉、規范與教化的功能,但是無論是煨桑儀式還是其他宗教儀軌等藏民族傳統文化在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的大潮之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存亡問題已經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筆者提出了幾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藏族地區現代化的有效保證
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系統過程,以傳統為主要特征的鄉土社會面臨著被解構的危險[9] ,所以有人一度認為現代化讓少數民族的文化面臨著消亡,讓多彩的民族文化變為單一的漢文化形式,但是我們誰都不可以阻止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誰都沒有資格剝奪掉藏民族乃至其他少數民族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握好現代化與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度”的問題,尋找二者的良好切合點。
2.文化走有西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道路
中國講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那么藏族生活的地區由于其特殊的生存條件以及長期歷史積淀的原因,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要從西藏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與生活習俗等許多具體的方面出發,走西藏地方特色的建設路線,在政府領導下,各地支持下達到外源動力與內源動力的有機結合,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千差萬別的民族傳統文化走向趨同的今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努力在劇變與傳統之間尋找和諧與統一,弘揚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楊建新. 中國少數民族通論[M]. 蘭州:民族出版社,2005 :23.
[2][英]馬凌諾斯基. 文化論[M]. 費孝通,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1.
[3]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發展史[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1332.
[4]包斯日古楞.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生態價值[J ].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 .
[5][英]菲奧納·鮑伊. 宗教人類學導論[M]. 金澤,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78.
[6]李茂林,許建初. 云南藏族家庭的煨桑習俗[J ]. 民族研究,2007(5) .
[7]李雙劍,周潤年. 藏族禁忌試析[J ].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2) .
[8]鐘玉英. 論藏族宗教儀式的類別與社會功能[J ]. 青海社會科學,2006(6) .
[9]卞冬梅. 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我國鄉土社會的解構與重建[J ].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1?期(第13?卷 總第55?期)
鐘靜靜?(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20)